明末明军的几千人的野战部队常常奉命去救援被数万农民军,上万满蒙八旗围攻的目标。
皇太极第一次入塞劫掠时,甲骑都动用了四万。
宣大去救援北京时,各自只能拿出几百个骑兵和三四千步兵。
一路明军小五千,如果在野外碰上满洲八旗主力,到不了北京就是个死。
他们怕了吗?
他们依然是以很快的速度出发去救援危难局势了。
要不是民族败类文官集团在蓟州胡搞八搞,他们并不害怕在城外和优势兵力的皇太极硬碰硬。
一般来说,只要去查一查战例,就很清楚的知道明军家丁和满清八旗兵的交换比大约在一比二到一比三之间。
皇太极为此下令,没有五倍以上的兵力优势,不能去和明军的家丁野战,甚至处罚了许多八旗将佐。
他这么做的原因也不复杂,就是八旗兵的人数太少,死不起人。
在小凌河北岸的一处木堡高处,豪格和阿敏正举着千里镜在观看小凌河南面的战斗情况。
在两人的千里镜当中,水流缓缓的小凌河南岸,是大片平坦的原野。刚开始的时候,明军的骑兵以约百骑为一队,一字排开摆了上百队,正把满清的骑兵往小凌河南岸的几个桥头堡逼。
这些明军的家丁骑兵还没探明对手的虚实,所以打得比较小心。只见他们不断向收缩后退中的满清骑兵发起火铳攻击——并不是直接夹枪冲击,而是先打火枪,一群一群的骑兵端着火枪飞奔到满清骑兵群附近开火,打了就跑。
同时还有夹着长枪的骑兵组成了横队,等着满清骑兵散乱,就发起冲击。
而满清骑兵则以弓箭对敌——他们其实是蒙古人,最拿手的就是骑马射箭,不大敢肉搏。
在和明军家丁的火枪对抗时倒也棋逢对手,可是当一队明军骑兵抡着陌刀上去砍人的时候,他们马上就露了怯,四散开来想要避免近战。
这可不是真满洲的作风!
探明虚实后的明军家丁开始狠狠攻击了,枪骑兵发起了冲击,打火枪的骑兵也不不退回去装填,而是拿起陌刀上去砍人。
很快就把那群蒙古八旗红甲兵逼到了小凌河南岸的几处桥头堡——这些桥头堡都连着浮桥,浮桥直达北岸。
不过没等他们退过小凌河,明军又用骡马拉来几门不大不小的火炮,而且很快就摆放开来,开始发炮轰击了!
而坚守桥头堡的满清火器兵,则用虎蹲炮还击......不过这些虎蹲炮根本够不着人家,只能听个响而已。
看到这一幕,豪格沉沉的叹了口气,回头对众人说:“贝勒们......这不行啊!新来的红甲兵根本打不过明军的家丁!这已经露了怯,王在晋很快会反应过来的......”
“这可怎么办?”一众贝勒看着前方的情况,也有点头皮发麻,“他们的家丁比我们的总兵力都多啊!”
是啊,明军同时拥有质量和数量的双重优势,这个要怎么打才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