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三百六十六章 诈骗之法!大明天威不容侵犯!(第2页)

 然而,他们的认知,已然跟不上大明发展的步伐。

 随着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加之科学期刊的创办,各种技术在期刊上交流讨论,上面刊登的技术和工艺,也被许多人学习。

 不仅官方大型造船厂技术得以更新,就连民间造船厂在汲取科学知识后,也早已今非昔比。

 大量适合海上航行的尖底船,取代了从前的平底船。

 船帆的设计也比以往更加科学,更加复杂,也更先进得多。

 先进的船帆和合适的船型,使得船舶的抗风浪能力大幅加强,航行的速度也比原来快得多。

 再者,朝廷开放海禁后,原本不敢随意传播的航海知识,海上生活的一些经验,如今得以广泛流传,众人相互借鉴。

 单从这一点来看,就比从前盲目下海强了许多,风险也大大降低。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如今前往南洋地区已十分方便快捷。

 只是因为发展太过迅速,以至于朝堂上诸位大臣的“认知”,还未能及时“更新”。

 “目前,在暹罗、蒲甘等地,买卖大明的‘人奴’,已蔚然成风!”

 老和尚的声音平淡,不怒不喜,却又带着慈悲的音色。

 “更可恶的是,那些丧心病狂的人贩子,还逼迫被抓去的百姓,给他们的亲戚朋友写信。”

 “信中全是谎话连篇,假称在海外生活富足,有金矿可挖,能发财致富,以此诱使更多人前去。”

 “一旦有人轻信了这些鬼话,前去海外,便会立刻被控制,成为人贩子手中新的奴隶。”

 “这些人贩子就用这种手段,一传十,十传百,让越来越多的百姓上当受骗。”

 “他们与当地土著相互勾结,那些土著甚至派出军队协助他们作恶,故而,被骗去的百姓毫无反抗之力。”

 “若有人不乖乖听话,便会遭到酷刑折磨。那里一片惨状,完全沦为了人间地狱!”

 声音落下,朝堂内瞬间陷入一片死寂,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众臣此前虽有所耳闻,但都只知道一个大概,对于如此详细的细节,却都还是首次听闻。

 此刻,听姚广孝这般细细道来,众人方才恍然大悟,一个个皆震惊无比。

 怪不得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有这么多人被骗,原来是通过这般卑劣的手段。

 说起来,大明发达便捷,为百姓提供便利的邮传系统,竟成了“人贩子”作恶的“帮凶”。

 他们只需将那些被逼迫写下的信件,大批量带入大明境内的任何地方,再通过邮传系统邮寄出去,便可轻松实施骗局,方便快捷得令人咋舌。

 若没有邮传系统,以大明如今的交通条件,派人亲自一封封地送信,成本高昂不说,效率也极其低下,根本不现实。

 也只有借助如今发达的邮传系统,这些人贩子才能如此猖獗方便地实施犯罪。

 那些收到信件的亲戚朋友,一旦轻信了信中有金山可挖的荒诞之言,不管是主动联系人贩子,还是按照信上的地址自行前往,最终都会落入歹人之手。

 然后,他们又会被人贩子逼迫着继续写信,诱骗更多人。

 如此恶性循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故而,在开放海禁后的数年时间内,便已有数万计的人遭拐骗。

 若不是暹罗、蒲甘与大明相距遥远,路途艰险,哪怕开放海禁后,前去仍极为不易,恐怕被骗的百姓数量还要多得多。

 “众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朱允熥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群臣,开口问道。

 “陛下,臣以为,朝廷理当出兵讨伐暹罗、蒲甘,解救那些被困的百姓。”一名大臣大步出列说道。

 “陛下,凡事应以礼为先,后动干戈。”

 “况且,诱骗、绑架我大明百姓的,并非暹罗和蒲甘的土著,而是我大明自己的歹人,暹罗和蒲甘不过是助纣为虐罢了。”

 “臣以为,朝廷可先派遣使节,前往暹罗和蒲甘,严令他们不得庇护那些歹人,并协助我大明百姓脱离苦海。”

 “若暹罗、蒲甘愿意听从号令,那自然再好不过。”

 “若是他们拒不从命,届时朝廷再兴兵讨伐也为时不晚。”

 另一名大臣恭敬进言,说得言辞恳切,条理清晰。

 “暹罗、蒲甘两地,臣早有耳闻。”

 又有一名大臣站出来,道:“臣曾仔细研究过地图,前往此二国,并非一定要走海路,从陆地上亦可抵达,它们皆有陆路与我大明相连。”

 “只是这些地方山高林密,瘴气弥漫,通行极为艰难,往返需数年之久。”

 “暹罗、蒲甘的气候环境亦是如此,兼且常年酷暑难耐。”

 “我大明天军虽兵锋锐利,战力强盛,所向无敌,可一旦陷入这等蛮荒之地,纵有十分战力,也难以发挥出一二分。”

 “若因水土不服,致使出征的将士大批染上疫病,则事情将变得难以收拾。”

 “所以朝廷对此二国,不可轻易言战。”

 刚才在皇宫外面的时候,众官员一个个义愤填膺,高声嚷着要出兵,仿佛下一秒,大明的军队就要踏平暹罗和蒲甘。

 可真到了朝堂之上,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不同的声音也随之响起。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皇宫外情绪激昂的,大多是一些品级不高的年轻小官。

 这些人此刻都在殿外的广场上站着呢,根本没有资格参与朝堂上的讨论。

 而那些高级官员,自恃身份,在外面绝不会随意发表意见。

 与年轻气盛,容易冲动的小官相比,有资格站在殿内的朝堂大佬们,自然要稳重得多。

 他们不会动不动就喊打喊杀,而是会从大局出发,慎重考虑,权衡利弊。

 不过,也有人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派什么使节!”

 一名武将勋贵满脸怒容,大步出列,怒吼道:“暹罗、蒲甘明知被囚的是我大明子民,他们不仅不解救,反而与歹徒狼狈为奸,助纣为虐。”

 “甚至还公然将大明子民当作‘人奴’售卖,天理难容!”

 “他们如此行径,分明是没把我大明放在眼里。”

 “他们这是在赤裸裸地挑衅我大明天朝的威严!”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啊!”

 他双眼通红,怒不可遏:“想我堂堂大明,天朝上国,怎能容忍小国如此欺凌?”

 “若不严加惩处,我大明的尊严何在?国体何在?”

 “难道大明的百姓去了海外,就要遭受这等苦难吗?”

 “长此以往,谁还敢去海外?”

 “朝廷的出海大计,还要不要继续推行?”

 “臣请陛下降旨,派兵出海,将拐骗绑架百姓的歹徒,尽数归拿归案,解救被囚的大明子民,并给暹罗、蒲甘两国一个狠狠的教训!”

 “让他们知道,我大明子民不可欺,我大明天威不容侵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