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三百六十六章 诈骗之法!大明天威不容侵犯!

 文武百官们依次踏入宫门,向着朝堂行进。

 真实的上朝场景,并非如想象中那般秩序井然,反倒隐隐透着一丝杂乱。

 毕竟,官员们并非接受过严苛训练的士卒,虽在上朝前有人传授规矩,可他们也不像准备接受检阅的士兵那样,反复进行了演练。

 这些规矩,也仅仅是勉强维持着官员队伍,不至于太过混乱罢了。

 尤其是在大朝会这样的重大场合,前来参与的官员多达上千人。

 其中,既有经验老到,历经朝堂风雨的资深老臣,也有刚刚得到提拔不久,初次见识大朝会阵仗的新人。

 人一多,便容易乱。

 不过,大体的秩序还是有的,至少此刻没人敢再随意交谈。

 众人皆屏气敛息,神色庄重,迈着沉稳的步伐向前走去。

 踏入宫廷后,有专门负责管理上朝秩序的太监在一旁紧紧盯着。

 若是谁私下交头接耳,便会被记录下来,朝会结束后,名单会被移交到礼部,由礼部依规“定责”。

 情节较轻的,会被罚扣俸禄,将其过失记录入档案。

 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会遭到杖责,乃至被罢官免职。

 然而,规矩虽是人定的,也只对一定“级别”以下的官员真正起到约束作用。

 品级越低的官员,在这种场合就越发战战兢兢,生怕自己稍有差池,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与之相反,那些频繁出入皇宫的朝中重臣,就显得轻松自在多了。

 皇宫于他们而言,就像自己家一样,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那份初入宫廷时的敬畏感与神秘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人群的最前方,詹徽和王佐两人一边悠然前行,一边低声交谈着,神态极为放松。

 “听说昨日监察御史葛松去你家中了?”王佐微微凑近,压低声音问道。

 詹徽嘴角泛起一抹淡淡的笑意,既未肯定,也未否认,脚下的步伐不停,继续稳步向前。

 “你到底想干什么?”王佐并未因詹徽的不回应而罢休,反而追问。

 “葛松昨日与那杨士奇发生了激烈冲突,紧接着就去了你的宅第,还待了许久才离开。”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与警告。

 “此事一旦传出去,陛下肯定会认为你在背后给葛松撑腰,指使他与杨士奇作对。”

 “咱们身为政务大臣,一言一行都关乎朝堂局势,还是得格外注意言行,起码不能让人误会,以为我们在朝中蓄意挑起党争。”

 王佐与詹徽相识多年,交情深厚。

 朱允熥将他们二人一同提拔进政务处后,两人自然而然地相互扶持,紧密抱团。

 毕竟,政务处的杨士奇、姚广孝、夏原吉、杨荣,都是被朱允熥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提拔上来的,在朝中资历尚浅,此前与詹徽和王佐也并无交集,可他们在人数上占据了四个之多。

 如此一来,詹徽和王佐便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不过,詹徽和王佐在朝堂为官多年,根基深厚,人脉广泛,一呼百应,这又远非杨士奇等人能够比拟。

 双方就这样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态势。

 虽说大家心底里暗自较劲,明争暗斗,但表面上还得维持着一团和气。

 毕竟,若是彻底撕破脸皮,不仅彼此都下不来台,在皇帝那里也难以交待。

 王佐正是出于这份担忧,才特意出言提醒詹徽。

 詹徽神色平静,目光直视前方,沉稳地说道:“多谢王兄提醒,我心里有数,知道事情的轻重。”

 王佐仔细观察着他的神色,见他态度无异,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接着又问道:“陛下今日突然召开大朝会,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走一步看一步吧。”詹徽不紧不慢地回应道:“陛下也没有提前召我们进宫交待什么,只能等上朝之后,见机行事了。”

 王佐轻轻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两人一路前行,很快便来到了奉天殿,这里便是今日大朝会的举办之地。

 詹徽和王佐带领着众臣步入殿内,只见杨士奇、姚广孝以及几名军务大臣早已等候在那里。

 王佐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样,转瞬之间便恢复正常,淡定在前方站定。

 众官员按照次序依次进入。

 虽说此次前来上朝的官员有上千之多,但实际上,大殿的空间有限,仅能容纳一两百名官员。

 剩下的官员,只能站在殿外的广场上,无法直接参与讨论。

 不过是礼仪性的参加一下罢了。

 待到所有人都各就各位站定后,便见上方的太监扯着尖细的嗓子,高声喊道:“皇上驾到!”

 刹那间,殿内殿外响起一片整齐的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允熥身着华丽龙袍,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昂首走进大殿。

 他身姿挺拔,眼神威严,稳稳地在龙椅上落座后,声音洪亮地说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殿内,一众跪在地上的官员们整齐而恭敬地谢恩。

 随后,他们小心翼翼地从地上起身,一个个毕恭毕敬地垂手站立,大气都不敢出,大殿内庄严肃穆。

 朱允熥微微皱眉,神色凝重,缓缓开口:“朕近日收到密报,有人趁着朝廷开放海禁的时机,行不法之事。”

 他的声音里满是愤怒与痛心。

 “他们用拐骗、绑架等恶劣手段,将我大明子民抓捕,送至暹罗、蒲甘等海外番邦的荒蛮之地,逼迫这些无辜百姓沦为奴隶。”

 “那些可怜的百姓,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折磨与虐待。”

 “歹徒的残忍行径,闻所未闻,令人发指!”

 “杨士奇、姚广孝,你二人将详细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杨士奇立刻上前,从袖中郑重地掏出那封求救血书,声音清晰而有力,逐字逐句地将上面的内容念了一遍。

 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血与泪,在大殿内回荡。

 姚广孝紧接着向前,微微躬身,语气沉稳道:“据探听司和大明情报局初步掌握的情况,自朝廷开放海禁以来,通过种种不法手段,被贩运至海外的‘人奴’,数量恐怕已高达数万之众。”

 此言一出,满殿大臣心中皆是猛地一震。

 在他们原本的设想里,受害者的数量应当不会太多。

 想来可能也就十几个,最多也绝不会超过百人。

 毕竟,远赴海外并非易事,歹徒要绑架、拐骗他人前往,同样困难重重。

 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倒也情有可原。

 大明发展迅猛,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为过。

 就在数年前,下南洋、赴海外,还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特别是在朝廷严苛的海禁政策下,仅有极少数胆大的商人,才敢偷偷前往。

 由于出海人数少、船只匮乏,又缺乏技术与经验,彼时下一趟南洋,几乎如同在鬼门关走一遭,耗费的时间也极长。

 大臣们并非乡野间无知的百姓,大多数人对此是有所知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