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06章 《纽约时报》畅销榜

 广东毗邻香江,多年以来通过某些特殊渠道,香江的许多流行事物总会以相对滞后的速度在广东流行开。

 时装、流行歌、影视剧……漫画也不例外,这些年一直都在广东有一定的受众和市场,只不过因为政策原因,这些东西没办法拿到台面上来说而已。

 期刊行业有过刊一物,即过期杂志。

 过刊与二手杂志不同,东西仍旧是全新的,属于当期销量不佳的库存,通常积压到一定时间,出版社书商便会以低廉的价格处理给二手书商。

 香江的一些漫画杂志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流入了广东,并滋养出了国内第一批漫画受众。

 李士非身为出版界资深人士,他对这其中的内情很了解。

 他心中思忖着陶玉书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这两年来,国内的纯文学期刊销量肉眼可见的衰落下去,花城出版社的《花城》和《随笔》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大环境。

 虽然还没到办不下去的程度,但实打实的是没以前过的滋润了。

 严肃文学对于大众的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

 反观那些通俗文学杂志或者其他专业领域的杂志,如《故事会》《大众电影》《武林》等杂志却如鱼得水。

 广东本地的岭南美术出版社在80年就创办过一份《周末》画报,凭借着连载的几部连环画,这份影响力仅限于广东及周边几省的画报杂志最巅峰时曾创下过150万份销量。

 如果花城出版社能够创办一份漫画杂志的话,倒不失为一个好的发展路径。

 但问题在于花城出版社没有办漫画杂志的经验,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和资源。

 至于之后引进玉郎机构的漫画,对于花城出版社来说倒不算什么难事。

 思索片刻,李士非凝神望向陶玉书,向她提出了花城出版社的难处。

 陶玉书略作沉吟,说道:“内地现在的漫画产业尚未成型,不过连环画与漫画相通,只要稍加学习就可以。

 我们玉郎机构可以出人,由你们花城出版社组建一个培训班,先期可以培养编辑人才,后期再培养漫画人才。

 这样一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陶玉书的诚意不可谓不大,等于是出钱又出力,免费帮花城出版社拓展漫画杂志市场、培养漫画人才。

 李士非听着这样的条件不再犹豫,对陶玉书说:“这么大的事,我一个人做不了主,还要回跟社里的几位主要领导同志商量商量。”

 “应该的,那我就静候佳音了。”陶玉书面带笑容,信心满满的说。

 李士非冲她点了点头,而后又对林朝阳发出了邀请,说gd省文协这两天恰好有个活动,想邀请林朝阳参加一下。

 李士非除了是花城出版社的总编、《花城》主编,还有一层身份是gd省文协副主席。

 隔天,林朝阳出现在gd省文协的会场,今天的会议主题是讨论报告文学在广东文学界的发展,《花城》杂志唱的是主角。

 自80年以来,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在国内的发展如火如荼,《花城》是国内最早设置“报告文学”栏目的文学刊物,这些年发表了不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作品。

 从去年开始,《花城》又特意增加了报告文学在刊物上的比重。

 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报告文学的纪实性对介入现实生活有很强的能力,相比纯文学作品而言,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更大。

 这次会议的规格不低,既有欧阳山、秦穆、陈残云等老一辈德高望重的作家出席,也有如陈国凯、刘斯奋等知名的中青年作家到场。

 一场会议,汇聚了岭南文学的半壁文华。

 林朝阳是临时受邀,出现在会场时大家都很意外。

 他这几年大多数时间都在香江,除了偶尔回燕京,与国内文学界基本没什么交流。

 前段时间庄重文文学奖评奖,举办的热火朝天,在文学界掀起了一阵关注和讨论的热潮,也让林朝阳成了风云人物,他一出现在会场,立刻变得人人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