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点点头,欣慰的瞅着儿子:“太子果然是和朕想到一起去了。”
“想当年,为了让贺兰敏之继承应国公的爵位,还特别让他改了姓氏,如今,把他们两个召回来,倒是省事了。”
“就这么决定了!”
“贤儿,朕还有一件好事要告诉你。”
好事?
关于你的?
还是关于我的?
“那儿臣就先谢过圣人了!”
李治颔首:“你确实应该谢朕。”
“天后一直记挂着宫中的命妇,太子妃之母柳氏着晋封永昌郡君,还有雍王妃的母亲崔氏,也一并受封,新乡郡君。”
老李头,你的记性还真是……
令人惊叹。
果然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
怎的连儿媳妇的妈的姓氏也能记住呢?
你的精力若是还那么充沛,能不能分一点在朝政上?
“儿臣代太子妃,谢圣人恩典!”
雍王妃韦香儿:还有我呢!
还有我呢!
我也想谢恩!
可是……
雍王妃本人也无法站到这朝堂上来,虽然她个人的意愿是相当强烈。
至于能当场谢恩的人。
谢邀。
勿扰。
根本就没来。
岂止是李显一个人遁了?
相王李旦在哪里?
辛辛苦苦给改了个好名字,怎的也不经常冒头,让阿耶叫两声?
遁了。
都遁了。
两兄弟谁也没来参加大朝会。
他们一个呢,是基于避祸的心理,专注在王府造小人,可没空管朝堂上的纷争。
而另一个呢,倒是很想来的。
可他还真就不能来。
那明崇俨是谁的人?
李旦他说得清楚吗?
明崇俨的名字,成为了大唐朝廷上的一个禁忌词语,人人都知道他死了。
可谁都不会去追究他的死因。
甚至连他究竟是怎么死的,都说不清楚。
但也就是这样了。
听之任之。
并不是大家都不再关注了,实在是对这一切都心知肚明,于是,也就心照不宣了。
总之,这个朝堂上,希望明崇俨赶快去死的人,绝对是占大多数的。
但人们不追究明崇俨,却并不代表对相王没有怀疑。
明崇俨既然有谋反的企图,相王这个最有可能直接获益的人,怎么能摆脱牵连?
于是,李旦也只能躺在大和殿里装死了。
对于儿子的选择,当爹的自然是全力支持的,明知道李旦也在四处奔走,可李治却也没有说一句话。
这不就是在表明态度吗?
旦儿……
他真的就是清清白白,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身为帝王,就是要对万事万物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李治喜滋滋的看着李贤,那种暗示都已经快溢出眼眶了!
好儿子!
今天就到这里了!
赶紧的吧!
给爹找个台阶下!
李治很想就此宣布退朝,但是,他总是觉得,火候还不是很够,主要是,李贤今天实在是太配合了。
基本上没有闹出任何的乱子,也没有任何的作妖行径,很显然,这完全不符合他一贯的行事风格。
作为被他几次刺激的本尊,天皇李治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习惯,尤其是在某些公开的场合,他总是期待着,李贤可以带给他新的惊喜。
而李贤呢?
他竟然毫无表示!
李贤的手中,明明有一个更大号的杀器,但犹豫再三,他竟然没有拿出来。
呵呵!
刚才应承李治,只是因为这本来就是李治的愿望,李贤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罢了。
而现在,在借刀杀人还是自己提着刀主动上的这个问题上,李贤还是要再斟酌一下。
毕竟,这个要被杀的人,可是李贤自己啊!
却在这时,一个小太监狂奔入殿,一看那样自己就知道是有急事,来福连忙召唤过来,他便在李治的身边小声汇报:“启禀圣人,太平公主回来了!”
李治的眼睛,瞬间就点亮了!
“快!”
“快带朕去看她!”
太平公主驾到。
这可是天大的事!
果然还是女儿靠得住!
借口来了!
借口终于来了!
天皇李治,还没等众臣反应过来,就已经飞奔而去,至于那些根本就没有得到下班通告的大臣们,可就惨了。
虽然顶头上司已经离去,可他们也不能说走就走。
怎么办?
这个时候还能找谁?
你们看我做什么?
李治跑了,李贤自然也不会落后,但由于只是反应慢了那么一点点,他就成功被大臣们捕获。
怎么样?
大当家的溜了。
你这个二当家,总得给点表示吧!
想让老兄弟们屁颠屁颠的来,空空荡荡的走,你自己想想,这合适吗?
“太子殿下,快到午时了,是不是该安排一下?”
什么是经验啊!
看看!
关键时刻就显现出来了吧!
来福一句话,就令李贤茅塞顿开,再看身边的这个来喜,竟然只是个摆设,真是靠不住额。
“众位爱卿,圣人思女心切,就先走一步,诸位不必着急,鸿胪寺已经为诸位准备了上好的饭食,快到冬至了,天气寒冷,有新鲜的羊肉汤,还请诸位移步。”
来福大惊:什么羊肉汤?
我怎么没听说?
搞羊肉汤的钱,你出吗?
李治已经跑路,只空留下了太子李贤,处理烂摊子,虽说是这种请吃中午饭的事情,在大唐也是十分常见的。
但是,新鲜的羊肉汤,还是美味佳肴一道。
许多本来想要退场的大臣,就因为李贤的这句话,就停下了脚步。
开什么玩笑?
那可是圣人请吃的羊肉。
那能是普普通通的羊肉吗?
必然是上好的白柳条!
谁能不去一饱口福?
老臣们的福利,却是李贤给自己挖的坑。
这不是,更走不了了吗?
糊涂惹!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为了鼓励官员们上朝理政,同时也是体恤他们,早早起身,辛苦站桩一上午的辛劳,宫廷就会在散朝之后,提供饭食,一般也有专门的食堂,可以容纳至少上百人的这么一个地方,供大家一起饮食。
饭菜呢,当然不一定是顶级的,但是严格说来,因为也是皇恩浩荡的一种表现,你要知道,由于上朝的时间定的太早,而大臣们的住家距离皇城距离又不是统一的,有近有远。
有的人就真的是赶不及吃饭的。
那么一个时辰是空空的肚皮,两个时辰也是这个更瘪的肚皮,如果朝廷不管饭,他们就要揣着这空空如也的肚皮,就这样等到回家去解决吃饭的问题。
很显然,这对于许多已经上了年纪的大臣,是很不人道的。
六七十岁的人了,还让他们一饿好几个时辰,这真的有点扛不住。
于是,别看南北朝是分裂的小朝廷,但是,提供给官员们饭食的活动,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对于很多收入一般的低阶官员,这项福利就真的很重要。
很多人都会把宴会上提供的吃食,能带的,多少带回去一点,也算是可以解决一家老小的温饱了。
至于到了大唐,这项传统自然要继续发扬光大下去。
咱大唐还财大气粗,提供给大臣们的吃食也是荤素搭配绝对可以让打工人吃的肚皮饱饱热乎乎的。
当然了,皇帝陛下的饭食也不是白吃的,尤其是初唐时期,皇帝们大多勤政,趁着中午会餐的时候,皇帝陛下还经常莅临大食堂。
和诸位大员们坐到一起,一口锅里吃饭,还可以把在朝堂上来不及讲清楚的话,甚至是不方便讲的话都说出来。
于是,有些时候,这是一项福利。
而有些时候,这也是打工人的第二战场,但你能说什么?
你吃的不是人家的饭?
这也是一项传统。
总是要有人传承下去的。
代表着君臣一心,皇帝陛下平易近人,关怀下属。
大臣们也要尽量将这份美意给好好的收下。
而大唐的皇帝已经跑去接女儿了,那么,这个差事就只能由李贤来代替了。
好歹咱也是个太子不是吗?
勉强够格。
够格。
羊肉汤呢?
这天寒地冻的,还不赶紧给本太子上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