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也不是善茬。
既然这个工具人不好用了,那就换一个好了。
这不,好儿子自己就送上来了嘛。
“儿臣拜见圣人!”
“嗯,好啊,好啊!”
“贤儿,快过来!”
“到阿耶身边来。”
李治挥挥手,李贤立刻靠拢,宣政殿俨然成为了天皇李治表演父子情深的地方。
而且,观众众多,身份尊贵。
“阿耶这次从洛阳回来,还都没能好好的看看你呢!”
“阿耶听说,你这些日子一直都在东宫研制丹药,怎么样,可有成就?”
丹药……
哈哈哈!
李贤从此,此身分明了!
你们可都听清楚了!
那不是什么着火药,也不是什么轰炸玄武门的炸药。
那……都是丹药!
既然是丹药,它的研制就是合乎常理的,谁也管不了,谁也拦不住!
李贤顿时就荡漾了。
爹,还是亲的好!
李治一句话,就把李贤的所作所为全都给洗白了。
你们坊间听到的传闻,全都不足为信,从今往后,东宫之夜的标准答案就只有这一个!
太子李贤从没有任何的逾矩之举,他不过是在东宫里研制丹药,你们若是听到什么巨响,异动,那可不是什么玄武门要爆炸。
全都是丹药闹的。
“启禀圣人,已经有许多成品,待到圣人需要,儿臣定当进献。”
“太好了!”
“等到太平他们回来,就拿出来!”
“朕一定要看!”
李治挑眉,李贤就从他的眼神当中读出了你懂,我懂的意味。
李贤两眼一黑。
不是吧小九,玄武门到底跟你有什么仇啊!
你就这么恨?
非要把它给轰了?
他们父子两个说的都是些什么?
为什么我们一句都听不懂?
裴令,给个提示吧!
现在,宣政殿上唯一的大明白,就是裴炎了!
就连李贤的得力干将,中意人选,大理寺少卿狄仁杰都无法与他比拟。
东宫里发生的一切大小事情,只要找裴炎,就绝对都可以打听到正确的消息。
奈何,裴炎也还算是一个嘴巴比较严实的人。
起码,他知道,什么事情可以说,什么事情是绝对不能吐露的,所以,诸位想要打探消息的人,也就趁早死了这份心。
至于年富力强的大理寺少卿狄仁杰,现在自然也并不失落,看他自信盎然的神情,就知道,休沐的这几日,狄少卿的日子过得,那也是相当的充实啊!
谁能想到,这皇城之中,最大的秘密,都在他的手里攥着呢?
谁能想到,看似人畜无害,事事周全的狄少卿,会真的痛下杀手呢?
李治搓搓手,对即将搬上玄武门的那号称着火药的神奇药粉,充满了期待。
乖儿子,到底会给老爹送上什么神秘大礼呢?
一定是充满了惊喜的!
“不如,就冬至节当天吧!”
“好啊!”
“到时候,开了宴席,群臣毕集,也可以让爱卿们也一起观赏!”
“贤儿,你可不能让阿耶失望啊!”
“好好准备。”
“儿臣遵旨。”
李贤也不是等闲之辈。
既然你想看热闹,作为大唐最大的孝子,李贤当然要把热闹打造的大大的,这样才能满足李治的愿望。
大臣们一个个的,全都化身成为丈二的和尚,头脑都找不到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想象当中的,秋后算账的场景并没有出现,相反,李治和李贤,一副父慈子孝的模样。
虽然细看起来也有几分虚假。
但这大唐皇城里处处游荡的,不都是虚情假意吗?
虚假,只要可以一直坚持下去,那也不能说是坏的,甚至还极有可能是一件好事。
至少,大家都得到了体面。
你看,现在大唐的朝廷之上,不是十分的体面吗?
“众位爱卿,如今,新年将至,贤儿成了太子,为我大唐开疆拓土,居功至伟,当有所表示。”
“朕以为,这样的好日子,来年也该改元了。”
额……
又改?
天皇啊,你还有没有点其他的爱好了?
没有啊!
这不是挺好的吗?
李贤眨巴眨巴眼睛,而李治呢,看着他的眼神就更为纯良,好?
好像也算……
改元这种事,对于满朝文武来说,确实算得上是一件麻烦事,而且是特别麻烦的事。
但凡是记录上面涉及到年份的,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出错。
这样的麻烦,对于李治和武媚娘来说,真是稀松平常。
但你也不能说他们夫妻有什么错。
毕竟,相比更大的麻烦,不过是改几个字而已,又算的了什么?
杀伤力极小。
“微臣领命。”
关键时刻,郝处俊为自己争得了一个露脸的机会。
“看来,圣人一定已经有了属意的佳词了。”
李治眯着眼睛,点了点头。
“朕听闻,陈州境内有百凤云集,这样的祥瑞,怎能不纪念一下?”
“传召下去,来年改元仪凤。”
“取有凤来仪之说。”
仪凤?
李贤不自觉的咬紧牙关。
属于他的时代,终于要来临了吗?
上元年间当上太子,调露年间就被废黜,李贤的太子之旅,满打满算,最幸福的也就只有这仪凤的三年。
在这三年里,他以太子之名聚集学士,修订了后汉书,同时还多次为李治监国。
充分的显示了自己的能力。
但是,当仪凤落幕,李贤的厄运也将接踵而来。
而现在,致使李贤彻底翻车的导火索已经不复存在了。
明崇俨已经被除掉了。
还是被李治名正言顺的除掉的。
不会再有李贤暗搓搓的出手,也根本不必他再浪费任何心思。武媚娘虽然对明崇俨的离去,痛心疾首。
但她也只能忍了。
因为是李治干的。
她还想反击吗?
她当然不敢。
她能转移仇恨吗?
她当然可以。
但问题是,现在的李贤也不是她可以轻易撼动的了。
这个小子,实力是越来越强了。
而且,也不知道和李治达成了什么样的交易,李治对他的种种行径,无比纵容。
武媚娘无法,只得把刀子往自己的身上砍了。
李贤的哀叹,李治的小算盘,座下的众臣还一无所知。
他们只是欣喜的看到,李治一个人,坐在那御座上,统领百官,这是他们期盼了多少年的事了!
如今,终于实现了!
毫不夸张的说,眼中泛泪的也有几个。
仪凤。
多美好的一个词。
或许,进入了仪凤元年,一切就焕然一新了!
李治振作了。
武媚娘消沉了。
而被群臣给予厚望的太子李贤呢?
也将把这个位子牢牢的抓在手中,不会给任何人一点可乘之机。
天皇!
有眼啊!
他终于要振作起来,重整旧河山了!
御宇几十年,李治怎会不懂得大臣们此刻期待的眼神。
所谓赤子之心,同样也是大臣们对皇帝李治的期待。
尤其是李治的这一波大臣,如今都已经步入了花甲之年,他们年纪越大,就越有返璞归真的倾向。
他们期待着,他们支持的明君圣主,还像年轻时一样,可以继承先帝的遗志,恢复贞观年间的风采。
他们不只是这样期待的。
他们也是这样肯定的。
时光,仿佛都没有流逝过似的。
他们仍然坚定的相信,李治的性情还和几十年前,一模一样。
只要他肯振作,他就仍然可以带领大唐,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而事实上呢?
就算是振作的李治,也绝对不是当年的李治了。
而当年的李治也并不像群臣们想象的,那般励精图治,那么清清白白。
紊乱的朝纲,李治是一直看在眼里的。
但他今天可以坐在朝堂上,听这些大臣们哔哔哔,不代表,明天也依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