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苏东坡之母是一个很厉害的女人啊!不但培养出了苏东坡和苏子由这两个麒麟儿,她还让27岁的曾巩从纨绔子弟婚后决心上进。”
“正是因为老苏的不着调,才更衬托出程夫人的厉害,所以世人不称苏夫人,而称程夫人!”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四个人都多多少少受到了苏轼之母的影响。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朱熹说完,他又倒了盏茶,随后向对面的那人说道:
“不过,稼轩先生也是上过天幕的大文豪了。”
“读稼轩先生的诗词,也能让人积极向上啊!”
辛弃疾苦笑一声,“我算什么大文豪啊?和人家东坡居士差得远咯!”
“老朋友,莫要调笑我了,我只不过一个失意之人罢了!”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参加科举、考取功名。
在苏轼的家中,他的叔叔和舅舅们都已做到了这一点,只有他的父亲苏洵屡战屡败,名落孙山。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婚后的第一年,他的老父亲苏洵又要踏上征程了,只不过,与以往的形单影只不同,这一次他带上了苏轼苏辙兄弟二人。
在苏洵的心中,除了对自己功名的那点不不甘心之外,更多的,是对自己这两个儿子前程的期待。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闻”!这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心底最大的理想。
当时礼部初试的考题是《行赏忠厚之至论》,主考官是唐宋八大家,北宋大文豪之一,当时北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当他读到苏轼的文章时,眼前一亮,顿时被这个年轻人的洒脱豪放的才华和文风所吸引,这么精彩的文章必须满分啊!
当然,欧阳修在当时并不知道写这篇文章的人是苏轼,而是自信的认为,当今天下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的只有他的学生曾巩一人。
因为按照宋朝科举的规矩,考生答完试题后要由专门的人员再进行抄录,并且不写姓名,此举就是为了防止考生与考官之间有暗中交易。
所以苏轼原本可以成为第一名的,但欧阳修担心别人说自己偏袒学生的话,就给了苏轼第二名,苏轼就这样遗憾的失去的科考的第一名。
不过,当时这场嘉佑二年的这场考试,也被称为华夏历史上千年科举第一榜,简单来说就是神仙打架。
参加这场考试的除了后来著名的“三苏”这父子三人外,还有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巩。
以及写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关学”创始人、大儒张载。
还有理学大师,后来的天下显学“洛学”创始人,著名典故“程门立雪”的程颐和程颢两兄弟。
这么说吧,在这场考试中后来有九位做了宰相,二十四位被宋史专门立传,多人创立了自己的学术学派流传了千古,也有人走出了不一样的路就是带领大宋进行改革变法图强。
这个“千年龙虎榜”更被现代网友夸张的誉为“抽干了北宋最后的文气”的一届!
后来,放榜之后欧阳修才知道了那篇文章是苏轼写的后,“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这就是文坛领袖对刚出道的苏轼的评价。
欧阳修怎么和同僚们说的呢?
“三十年后这个天下肯定没有人再记得我了!”果然,三十年后,纵然苏轼犯了事被朝廷下令禁止他的文章传播,但不管是宫里的贵人,还是外面的达官显贵和普通百姓,照样争相的偷摸读他的作品。
这也是成语“出人头地”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