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太祖制衡之道(第2页)

 他长叹一口气说: 

 “若不是你们出力,我坐不到这个位置,所以一直记挂着大家的功劳。但当天子太难了,每晚都睡不安宁,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 

 众人大惊,忙问其故。太祖继续说: 

 “这不难知道,皇帝的位置哪个人不惦记呢?” 

 都是明白人,听出话里有话,忙叩头表忠心:“天命已定,谁敢有异心?” 

 作为黄袍加身的导演,太祖洞察秋毫: 

 “你们虽无异心,就怕部下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身上,到时就身不由己了。” 

 众将肠子都悔青了,去年春节,我们都没休假,刚给您披上黄袍,你特么就起了疑心,动了杀机,我们找谁说理去? 

 顿时众将放声痛哭,恳请领导指条明路。 

 太祖露出慈祥的微笑,送上一碗鸡汤: 

 “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奋斗一场,不就是多些富贵,为子孙考虑吗?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到地方多买良田美宅,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我们结为亲家,互不猜疑,你好我好大家好!” 

 老大把话挑明,潜台词很简单:要权?要命?这道选择题不难,大家俯首听命,谢恩告退。 

 第二天,齐刷刷地按组织要求生病了,上表坚决请求解除兵权,太祖只得(欣然)同意。 

 以此为始,宋朝进行了军事体制改革,概括起来就两个字:制衡。 

 做到了三个分离:枢密院掌调兵之权,三衙掌领兵之权,兵权分离;内外分离:京城驻军一半,各地戍守一半,内外分离;驻军实行轮岗制,经常换防,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将分离。 

 这就是大宋军事中的“守内虚外”和“内外相制”! 

 守内虚外是赵匡胤为了防止后代有军阀仿效自己,黄袍加身而设立一项旨在维护皇家长久统治的治军国策。 

 守内虚外是赵匡胤吸取历史教训,结合当时的形势,苦思冥想而得出的一个解决方案。 

 这项政策贯穿于宋朝320年,并影响了后世历代统治者们。 

 五代十国的乱象,也自此杜绝。 

 这就是大宋框架第一句:卿等何不释去兵权,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嬴政:“奇怪?既然天幕说赵匡胤刚开始定的国策是文武制衡,防备武人专大,以此想要解决武人的乱世。” 

 “那为何到了后来宋朝武士衰落,被人称为了弱宋呢?” 

 “莫非他没有一个像李世民一样有政治继承人的储君吗?” 

 朱元璋:“赵大这个人和柴荣本事是差不多的,都是优秀的统帅。” 

 “并且,赵大在位时候做出的改革让后世再无军事割裂之机,他弄得这些平衡之道是很有道理的。” 

 “宋朝成为弱宋这个名头怪不到赵大身上,是赵二后来将大宋的风气给毁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