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漫漫河西路(第2页)

 归义军所向披靡,一路收复了新疆高昌、轮台等地。 

 成为唐朝军队进入西域故地距离最远、战果最大的一次远征。 

 866年10月,在张议潮亲自指挥的青海廓州战役中,全歼3万吐蕃军,并且生擒了多次屠戮河西百姓的吐蕃大相尚恐热。 

 将这个双手沾满河西各族人民鲜血,生性凶残以吃人而闻名的贼酋枭首示众。 

 吐蕃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强劲对手由此土崩瓦解。 

 据敦煌出土的《张氏勋德记》记载,当时人们对张议潮的功绩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 

 张议潮为收复河西立下汗马功劳,又为巩固边防鞠躬尽瘁,或许,仅是为了那颗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 

 归义军这样一个高度独立的政权出现,是朝廷所不愿看到的,尤其是,此时河西已尽数收复,稳定发展。 

 归义军与朝廷,表面君臣,实则屡生龃龉。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潮当年被派入朝的哥哥张议潭在长安去世。 

 噩耗传来,69岁高龄的张议潮千里迢迢赶往长安。 

 现代学者认为,张议潮此举是为替代其兄,作为归义军的新人质,以示对朝廷的忠诚。 

 所谓“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 

 无论是何原因,晚年的张议潮终于回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长安。 

 张议潮入朝后,朝廷自然要好好表示一下,授其为右神武统军,晋升为司徒,并赐宣阳坊宅第,给予优厚礼遇。 

 五年后,年逾古稀的张议潮卒于长安。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位老人,早已完成他的夙愿。 

 归义军这样一股力量,也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当年那个灭国无数世间无敌的唐军究竟有多强!】 

 嬴政:“归义军他们在千里之外,向唐朝亮出了赤胆忠心,独自抗敌,一心回归。” 

 “强军!更是一群英雄!” 

 刘询:“起于微末,转战千里,一己之力收河西,其功堪比卫青!” 

 赞赏之意简直要从刘询的双眼中溢出来。 

 “光复旧地,痛击旧敌,真乃国之英烈也!” 

 李世民毫不客气的道:“朕若如这‘小太宗’般气量,这千古一帝的名号不要也罢!” 

 “明明是我唐朝故地收复,却言归义。” 

 “如此一来,岂不是伤义士之心?” 

 老房道:“何为晚唐?唐祚将亡。内忧外患,难免如此。” 

 “当时的朝廷也有难言啊!” 

 虽然老房说话委婉了些,但是李世民可不是傻子看不出来问题在哪。 

 他面沉如水,将自己的情绪毫无掩饰的挂在了脸上。 

 在他看来,这个所谓的“小太宗”的这些小伎俩真是臭不可闻! 

 人家找你要支援合击外族时,你啥都不给,现在又想要来抢功抢人? 

 天天读《贞观政要》就读出来这点水平? 

 “小太宗”难道不知道真太宗的功绩水平吗? 

 最后,李世民自己主动揭过不谈,似是不想影响了殿内的氛围,毕竟有张仪潮这位忠义之士做出的壮举在前: 

 “这张议潮收我河西走廊,治河西旧地,灭吐蕃之遗祸,复我唐之旧制,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