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白的是,科举不是高考能比的,它录取的是公务员!
真要和后世比,科举比较像中央遴选。
去参加最后考试的举人们本身已经可以做官了!地方上出缺甚至可以做县令县丞的,就算做个不入流,也是朝廷命官,不是吏可以比的。
这一科只录取江西人简直太胡闹了,只让江西人做官,中央全是江西人?
这是赤裸裸在人为制造分裂!
南北榜案并非学术水平问题,江西举子可能文章确实好,朱元璋也知道,但这不是他们胡搞就有理了。
只让江西举子做官,不录取北方人,和元朝有什么区别?搞地域歧视,甚至比元朝的民族歧视更过分。
建文帝倒是挺相信南方大儒们,他在位期间就只有一科,状元榜眼探花全是江西吉安的。
提起建文帝,最著名的文臣就是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了吧,全是南方的!
黄子澄,江西分宜县人;齐泰,明南直隶溧水(现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人;方孝孺,浙江台州府宁海人。
建文帝对大儒们可是够信任的了,结果呢,短短几年就靖难了。
明初北方经济不行,教育水平可能也不济,但是因此就把教育和仕途都给江西垄断?
这种公然的歧视是会出事的!
当然靖难之役很复杂,不只这一点原因,北方也没有同仇敌忾合伙打江西。
但事实证明,只信任江西大儒们的说辞是不行的。
方孝孺等人的文章也不错,但说到做官,说到辅佐皇帝,结果有目共睹。
江西人文章好就全是江西人做官?那你皇位没了,更别说并不是只有江西人文章好。
这事的根本原因是南方官僚系统对年迈朱元璋的试探。
要知道这事儿发生在洪武三十年!
如果发生在洪武初年,北方受蒙元统治已久,不重视教化,倒还有解释的余地。
但北方已经收复三十年了,前29年都没出这事儿,到第三十年就发生了?
当时的背景是朱元璋年迈,身体很差(转过年就死了),太孙朱允炆监国。
就后来的情况来看,朱允炆是个亲文官且耳根子软的平庸之君,而且谁也预料不到朱老四会造反成功。
如果这次北方士子没有闹事,或许朱元璋老迈昏庸就这么过去了。
之后江西官僚是不是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这么干了?
反正你爷爷当年都默许了,就算你朱允炆当了皇帝又能说什么?
真这样的话,明后期结党营私的文官之乱很可能大幅度提前。
可惜朱元璋还是当年那个朱元璋,挥起屠刀杀了个人头滚滚。
只能说杀的好啊!
而崇祯皇帝知道,朱元璋其实也没有解决问题。
他搞的南北榜案,其实也不公平。
比方说,西北和西南那地方,已经很久,很久,很久,没有出现过一个可以在朝廷里面说话的大臣了。
这就导致一个状况,中央对于西北和西南那里的情况,几乎是一无所知。
在南方有银子的省份搞一条鞭法是好事,在西北和西南那种没银子的地方搞一条鞭法,就是在让老百姓去死!
崇祯皇帝当然是对所有汉人都爱的,不能只照顾东南的汉人,不管西北和西南的汉人死活。
所以他就搞出了各省科举保底制度!
即,官位必须有。
能不能当上状元,要凭自己的本事。
但是能不能当进士,肯定是有保底的。
无论如何,这个省份里面必须有汉人要进入权力高层。
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汉人内部相对的公平!
汉人内部确实存在贫富差距,但是人格和法律上,必须是平等的,不能搞地域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