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差大人远道而来,下官未能远迎,还望赎罪。”
县令顿时带人跪了一圈,战战兢兢的看着面前的钦差。
“还迎接?”钦差瞪了他一眼:“咱家都快被你给害死了!咱家此来,是来来访友的。”
听到访友这个词,县令几乎要被吓死了。
县里的大户,和他关系都不错,若这些人是这太监的友人,何至于咬牙切齿?
还有,这快被害死了,是什么意思?
不会吧?真就这么巧?
“咱家来访的友,便是这杀了人的李虎。”钦差咬牙切齿的看着县令:“他可是陛下钦点的忠臣孝子,之前也在昌平为大明血战,还有一个八旗兵的人头。
如此人物,刚刚一回乡就杀人满门,想来必有隐情。结果咱家刚来,你就要把他推出去砍了,是什么意思?
是觉得陛下看人眼瞎,还是想来杀了陛下钦点的忠臣孝子?”
听到钦差的话,那县令顿时汗如雨下,他刚刚就知道不对劲了,现在更是绝望的想死。
“下官万万不敢有此等念头,下官断案,都是依照国法,这李虎杀了人满门,杀人偿命,这是国法啊。”
“去你妈的国法?你也配说国法二字?”钦差直接一巴掌抽了上去:“那王五杀李虎全家的时候,你不说国法,也不说杀人偿命。哦,李虎杀了王五全家,你现在就知道国法了?”
县令挨了这么一巴掌,也不敢吭声。
钦差直接提起县令的领子:“这国法,是陛下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你说啊!”
县令顿时就崩了,这个问题,是可以回答的吗?
县令只能无奈道:“自然是陛下说了算。”
他感觉自己非常的冤枉,昨天李虎被抓,他大概看了一下案情,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死的是王五一家,分明就是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唐举人当小妾,这才攀上了唐举人的这么一户乡巴佬。
这种人,县令见的多了,所以有些事情闭上眼睛也能猜到,估计就这家人欺压乡里时有些不择手段,又恰好遇到了李虎这种杀过鞑子的悍卒,这才惹上了祸事。
不过虽然知道事情,但县令也没办法。
要知道,这大明朝的天下啊,不是大明皇帝的,而是地主士绅阶级的。
很简单,崇祯皇帝想收盐税,杀了起码有几万人了,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些地主士绅文官在拼命阻拦。
相反的,在崇祯皇帝之前,地主士绅文官可以随便通过任何有利于他们的政策。
不管是停止下西洋,还是烧掉郑和留下的资料,或者是废除开中法,乃至于地主士绅阶级不交税。
总之,所有有利于地主士绅阶级的政策,不管对于国家有多大的危害,全部都可以得到通过和落实。
相反的,所有有利于皇帝或者老百姓的政策,不管对国家有多大的好处,全部都会被无限扯皮,甚至是阳奉阴违。
比方说,皇帝想收地主士绅的税来当军费,就是“与民争利”。
而皇帝想收老百姓的税来当军费,老百姓就不算是人了,就是“陛下圣明”。
到底是“与民争利”,还是“与士绅争夺利益”,想来已经很清楚了。
在这种情况下,硬说崇祯皇帝是天下的主人,未免有些太看得起崇祯皇帝,也太看不起这些地主士绅阶级了。
所以也就没人敢得罪地主士绅阶级,相反的,怼皇帝的倒是一个比一个多。
哪怕这些人没能做官,也实际上掌握了舆论。
君不见,那海瑞骂皇帝,天下皆知。
可海瑞骂文官更多,有几个人知道?
岁月史书这种东西,掌握在地主士绅文官手里。
至于平民百姓在这年头是不算人的,更没资格讨论舆论和名声这种高端话题。
而在这里,唐举人在北京城里有亲戚当大官,他一个区区县令,怎么得罪的起?
不能得罪唐举人,可不就是得往死了整李虎?
可谁知道,李虎这小子,居然偏偏是崇祯皇帝点名的忠臣孝子,这简直是让县令头疼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