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若我们静下心来,重新认真复盘这段历史,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自靖康之耻后,金宋之间战火连绵不断,战争从未停歇。”
“岳飞、韩世忠等一众爱国将士,正是在这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崛起于战火纷飞之际。”
“他们心怀家国,奋勇抗敌,一心想要收复失地,雪洗国耻。”
“倘若不是赵构昏庸无能,被一己之私蒙蔽双眼,驱使秦桧与金人议和,更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那么这场宋金大战的最终结果究竟如何,仍犹未可知。”
“再看金人,他们最后所得到的,无非是侵占了大量的宋国土地而已。”
“但实际上,其中的绝大部分土地,早在靖康之耻发生之前,就已被金人通过各种手段占领了。”
“即便金人当时没有掳走徽钦二宗,宋人在之前也早已签订了条约,愿意割让这些土地。”
“排除所占土地这一因素来看,金人当时将宋人逼得走投无路,最后更是把徽钦二宗掳走,看似威风八面,不可一世。”
“可实际上,若站在更高的国家利益层面去考量,这无疑是一步极为愚蠢的棋。”
“倘若金人当时没有将宋人逼至绝境,而是采用慢慢逼迫、循序渐进的策略,细水长流。”
“或许在当时,他们抢不走那么多的财富,无法短期内获得巨大利益。”
“但假以时日,经年累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天长地久之下,最终,金人的获利将会更大,而且也不会因为持续不断的战事,承受那般巨大的损失。”
“不过蛮族大多是些鼠目寸光之辈,根本不懂这个道理罢了。”
此言一出,朱寿像是被定住了一般,整个人猛地再度愣住。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异色。
显然,这是他从未思索过的全新角度。
朱寿下意识地拧紧了眉头,脑海中开始不受控制地翻腾起各种念头。
这思路乍一听,竟似天马行空,但细细咂摸,似乎又真有那么几分难以辩驳的道理。
回想起那段历史,金人当时向宋朝狮子大开口,索要五百万两黄金和五千万两白银,还限定日期,要求立即赔偿,分毫不许拖延。
这天文数字般的赔偿,无疑远远超出了宋朝所能承受的极限,完全是把宋朝往绝路上逼。
最终,本应在强权下“屈膝”的宋朝,被逼迫到了死角,不得不奋起反击。
朱寿忍不住在心底暗自揣度,倘若金人当时没有这般凶狠相逼,依旧留着徽钦二宗,转而要求宋朝每年上供钱财,让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囊中,是不是最终获得的利益会更为可观呢?
或许,金人并非没有想到这种细水长流的好处,只是受限于自身国力,不敢冒险。
毕竟,若是给宋人充足的时间厉兵秣马、筹备力量,再来一场交锋,宋人还真未必会输给金人!
所以,金人在当时,急切地想趁着战胜的余威,尽可能多地索要战利品,快速充实自己。
但大明与暹罗的局势截然不同。以大明如今强盛的国力,就算再来一百次、一千次战争,也依旧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暹罗。
完全不用担心暹罗会借此获得喘息的机会,进而卧薪尝胆,日后卷土重来、奋起反抗。
既然如此,那为何非要将暹罗一次性压榨到极致,而不选择细水长流的方式呢?
朱寿作为战功赫赫的武将,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多次凭借智谋与果敢击败诡计多端的敌人,他自然不是愚笨之人。
相反,他聪慧过人,心思缜密。
否则,在那充满阴谋算计、兵不厌诈的战场上,他早就被敌人的奸计所害,尸骨无存了。
更别提立下数不清的显赫战功,获封大明的舳舻侯了!
只不过,之前他多少有些陷入思维惯性之中,一门心思只想着尽快、尽可能多地帮大明获取利益。
却从未想过换个角度去考量问题。
如今听李思聪这么一番剖析,朱寿只觉眼前突然豁然开朗,仿佛一道光照进了此前被忽略的角落。
李思聪神色沉稳,不紧不慢地接着说道:“大将军,你也知道,大明对暹罗的土地并无索求之意。”
“若是直接统治暹罗,其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治理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必然会让我们得不偿失。”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过是一处能驻军的港口,凭借此地驻扎大军,便能对南洋诸国形成强大的威慑之势。”
“如今,这一要求已然得到满足。”
他脸上浮现微微笑意,对此十分开心。
“该赔偿的军费,暹罗方面也已然同意赔偿。”
“至于开发矿产资源一事,为何要付钱呢?”
李思聪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笑意,娓娓道来:“倘若不付钱,即便暹罗朝廷点头应允,可暹罗的百姓,内心必定会觉得这是一种耻辱,认定大明是在抢夺属于他们的东西。”
“如此一来,他们说不定就会想尽各种办法,骚扰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虽说我大明天威赫赫,并不惧怕这些骚扰。”
“但即便如此,若长期派兵保护,耗费的军饷、物资,开销可着实不低。”
“更会因此而彻底丢失暹罗的民心。”
“与其因这区区不多钱财,种下仇恨的种子,倒不如花钱去收买人心。”
“这笔钱,看似买的是矿产资源,实则买的是暹罗百姓对大明的好感,是暹罗的民心所向。”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助力暹罗进行开发建设。”
“一方面,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利益。我大明对暹罗的资源需求迫切,而暹罗同样也需要我大明制造出的各类精美产品。”
“双方互通有无,商贸往来,定能创造丰厚的财富。”
“另一方面,这也会实实在在地让暹罗百姓从中受益,是真正的双赢之举!”
“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暹罗百姓不仅不仇恨大明,反而对大明心生向往,对大明感恩戴德。”
李思聪的语气愈发坚定,掷地有声:“唯有如此,即便有一天,暹罗的国王或是其他权臣妄图反抗大明,暹罗的百姓也绝不会支持他们。”
“甚至,若是大明想要废掉某个昏庸的国王,重新拥立一位贤明的新君,暹罗百姓都会夹道欢迎。”
他眼中透着自信与豪迈,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语气一顿,深吸一口气,而后振声道:“大将军,陛下的宏图伟略,目标从来都不是一个小小的暹罗,而是整个天下。”
“除了倭国之外,暹罗是大明远征军出征的第一个海外国家。”
李思聪神色凝重,开始剖析其中的不同:“对倭国,我们是为了彻底根除倭寇之患,是为了一雪前耻,复仇之战,势在必行。”
“然而暹罗却不一样。”
“虽说亦有大明百姓被囚禁之事,但暹罗并未直接派兵入侵,不过是些人贩子在作恶。这与倭寇公然侵扰沿海的恶劣行径,还是要区分开来的。”
“大明征服了暹罗,若是还能让暹罗从此走向繁荣富强,让暹罗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便是给天下所有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告诉他们,任何国家只要诚心投效我大明,便能走向富裕昌盛之路。”
“到那时,他们又会如何抉择呢?”
“恐怕无须我大明派兵征伐,他们便会争先恐后,主动前来臣服。”
他微微眯起眼睛,嘴角露出一丝自信的微笑,仿佛已经看到了万国来朝的盛景。
“我大明便能借此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更何况,大明本身也急需暹罗的市场和资源。助力他们致富,不过是举手之劳,顺手为之。”
“对我大明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如此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