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寿的怀疑,暹罗的用途!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一夜,明军军营内一片欢腾。 

 处处洋溢着载歌载舞的喜庆氛围。 

 众人尽情庆祝和平,庆祝大明与暹罗自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李思聪吩咐麾下谋士们,连夜共同商议敲定了几个补充条款。 

 将其作为附件,加入《明暹友好互助协议》之中。 

 与此同时,他还仔细斟酌,敲定了更多的细节。 

 每一个条款、每一处细节,都反复考量,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第二日一大早。 

 暹罗特使便带着双方精心草拟好的条约,匆匆返回大城府。 

 准备向暹罗国王详细汇报此次谈判的成果,并最后签字。 

 待送走暹罗特使后,朱寿挥了挥手,示意左右随从皆退下。 

 大帐内只留下他与李思聪二人。 

 朱寿收起之前的笑容,神色凝重,开口道:“此次出征之前,陛下特意叮嘱我,大明与暹罗、蒲甘打交道,涉及签条约之事,交由你全权负责。” 

 “我只需专心指挥军队作战,全力配合你便是。” 

 “但话虽如此,我毕竟身为军务大臣,亦是此次出征的统帅,有些事,我实在是不太明白,还望你能为我解释一二。” 

 “否则,那个所谓的《明倭友好互助协议》,我可难以认同。” 

 李思聪闻言,脸上露出一抹谦逊的笑容,恭敬道:“大将军但有疑惑,尽管直言相问。下官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论品级,李思聪不过是个五品文官。 

 而朱寿则是位高权重的一品大将军。 

 论地位,李思聪出身进士。 

 此前曾在行人司任职,主要负责传旨、册封等事务。 

 (ps:明初之时,只有极少数圣旨由太监传旨,正式的圣旨大多由行人司负责。) 

 那时他仅是九品小官,地位卑微。 

 此次幸得杨荣举荐,出使暹罗、蒲甘,被陛下授予大明驻东南半岛特命全权大使之职,才得以擢升为五品。 

 在朝中,他根基尚浅,人脉单薄。 

 反观朱寿,身为军务大臣,又是舳舻侯。 

 权势滔天,地位显赫。 

 虽说朱寿的军务大臣之职,原则上只管治军领军,不涉政务。 

 但一旦涉及真正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重大国策。 

 在决策之时,军务大臣同样会参与其中,必要时还需向陛下给出建议。 

 说白了,朱寿是真正能够参与制定大明核心国策的朝中重臣。 

 而李思聪不过是一名低阶文官。 

 那些重要且机密的国策,他连听闻的资格都没有。 

 两人虽不属于同一系统,可实际上地位相差悬殊。 

 只不过,正因为分属不同系统,双方之间并无直接的上下级隶属关系。 

 再加上李思聪是陛下亲封的特命全权大使。 

 朱寿才给予他足够的尊重,让他自行决策。 

 否则,换作另一个与朱寿一同出征的五品武官。 

 恐怕连在朱寿面前大声说话、参与讨论的资格都没有。 

 然而,让李思聪自行决策,并不意味着朱寿真的就会不闻不问。 

 且不说他还是此次出征的统帅。 

 就算仅凭借军务大臣的身份,面对如此重要的事,他也完全有理由好好质询一番。 

 甚至在必要时出手先行阻止,再请陛下定夺! 

 “暹罗军队,不过是土鸡瓦狗,毫无战斗力可言,根本不堪一击。” 

 “如今我大明天南海军浩浩荡荡兵临大城府城下,大城府里,上至国王,下至普通平民,哪一个不胆战心惊?” 

 “人人皆被恐惧笼罩,吓得瑟瑟发抖。” 

 朱寿眉头一挑,满脸不屑地说道,语气中满是对暹罗军队和王公大臣的轻蔑。 

 “昨夜,我特意去试探那位暹罗特使的口风。” 

 “我看,就算我们对暹罗提出再多的要求,索要再多的金银财宝,他们也绝不敢拒绝,必定会乖乖答应。” 

 他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算计的光芒,似是已经看到了暹罗人奉上大量财物的场景。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多要点呢?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朱寿提高了音量,情绪有些激动。 

 “我觉着,哪怕我们把索赔的金额再提升三倍,暹罗就算刮地三尺,也会想尽办法赔出来。他们不敢不赔,也承担不起不赔的后果!” 

 他越说越兴奋,脸上浮现出一丝自得的神情,仿佛已经掌控了全局。 

 “还有,暹罗的矿产资源丰富,我大明想要,直接开口找他们要便是。他们暹罗还敢不给?量他们也没这个胆子!我大明根本无须花钱购买!” 

 朱寿神色傲然,在他看来,大明的实力足以让暹罗屈服。 

 “我大明虽说富有,但也犯不着在这种事上花冤枉钱,钱要花在刀刃上,不是吗?” 

 “李大人宅心仁厚,心怀仁义,不愿再起战端,以免生灵涂炭,朱某对此十分钦佩。” 

 说到这里,朱寿看向李思聪,语气骤然一变。 

 “但暹罗之民,终究不是我大明子民,不过是些蛮夷而已。” 

 “他们是战死,还是饿死,李大人真有必要如此在意吗?” 

 他微微皱眉,眼中流露出一丝不解和疑惑。 

 “李大人该不会……” 

 朱寿话说一半,突然停顿下来,意味深长地看着李思聪,没有将后半句话说出口,但那未尽之意,已是不言而喻。 

 说白了,朱寿此刻就觉得,眼下正是狠狠敲暹罗一笔的绝佳时机。 

 要让暹罗大出血,将他们的财富尽可能多地掠夺过来。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导致暹罗大量民众乃至王公贵族倾家荡产,甚至让整个国家破产,他觉得那与大明毫无关系。 

 在朱寿的认知里,这些都不重要。 

 他身为大明的大将军,又是舳舻侯,一心想着要尽最大可能为大明谋取更多的利益。 

 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可李思聪与暹罗特使签订的条约,虽说对大明确实有利,可在朱寿眼中,远远不够。 

 这份条约没有将暹罗的价值榨干,反而像是放了暹罗一马,这让朱寿很是不满。 

 特别是大明开发暹罗的矿产居然还要付钱,这一点让朱寿更是难以理解。 

 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朱寿眼中,暹罗大军是自己的手下败将,整个暹罗就如同大明的“战利品”。 

 虽然暹罗与大明相距甚远,风土人情差异极大,大明不会直接统治暹罗。 

 搜刮“战利品”,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怎么能轻易放过暹罗人呢? 

 难不成这个李思聪,私下里收受了暹罗人的贿赂不成? 

 朱寿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怀疑,紧紧盯着李思聪,似乎想要从他脸上看出些端倪。 

 “杀鸡取卵,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李思聪神色平静,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容,目光平和地看向朱寿:“舳舻侯可还记得宋朝时令人至今仍痛心疾首的‘靖康之耻’?” 

 朱寿听闻此言,原本坚毅的脸色微微一愣。 

 作为行伍出身的武将,他常年征战沙场,平日里钻研的多是兵法韬略、排兵布阵,对历史所知确实有限。 

 不过,“靖康之耻”这般重大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是重要的军事典故,他还是知晓的。 

 甚至还专门研究过,当时的宋朝,要如何才能力挽狂澜,转败为胜。 

 李思聪神色一正,面容变得严肃起来,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当年的靖康之耻,堪称我汉人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金人当时肆意妄为,对汉人百般羞辱。” 

 “他们不仅蛮横地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帝王,还将大量的后宫嫔妃、贵卿朝臣一并裹挟而去。” 

 “开封城中,无论是公家的积蓄,还是百姓的私人财物,都被他们抢劫一空,洗劫得干干净净。” 

 “宋人所遭受的耻辱,自是不必多提。” 

 “乍一看,金人似乎在这场事变中占尽了便宜,捞取了无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