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三百六十七章 朱允熥的怒!问罪!出征!(第2页)

 “既然是自己上当受骗,又怎能怨怪他人?”

 “朝廷总不能事事都为他们兜底。”

 “若是有强盗公然在我大明境内强行掳人,那朝廷自然责无旁贷,必须全力管治,护百姓周全。”

 “可如今是他们自己轻信他人,被拐骗至海外,朝廷实在是管不了,也没办法管,更不应该去管。”

 “所以,臣以为,朝廷只需在《大明日报》上将此事公之于众,同时责令各官府衙门张贴告示,提醒百姓注意防范此类骗局即可。”

 “至于抓捕歹徒、解救百姓之事,应当量力而行。”

 “陛下心怀天下,慈悲仁义,纵千古名君,亦有所不及,自是不愿看到大明子民遭受如此劫难。”

 “然人力终有穷尽之时,百姓自己的事情,终究还是得由百姓自己负责。”

 “若是那些歹人胆敢踏入我大明境内,官府定当将其抓捕归案。”

 “可他们远在海外,朝廷为了本不应管的事情,大举兴兵,实在是没有必要。”

 “臣请陛下三思!”

 他话音刚落,身旁一位大臣立刻出声质问道:“照你这么说,朝廷就对那些被囚禁、被逼迫为奴的百姓坐视不管了?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这是他们的命数,怨不得旁人。”那大臣神色冷漠,语气平淡。

 “朝廷正好借此机会,让百姓们长个记性。”

 他微微抬眼,扫视一圈,继续说道:“朝廷要是事事都插手,百姓就会事事依赖朝廷,便会如同一个永远也长不大儿童。”

 “可朝廷总有顾及不到的地方,总有鞭长莫及的时候。”

 “到那时,百姓反倒会埋怨朝廷。”

 “所以,朝廷不如不管,让他们接受这血的教训,自己学会提高警惕,这才是长远之计。”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寂静,众官员皆陷入了沉思。

 在这封建社会,一直奉行“无为而治”的理念。

 民不举,官不究。

 莫说大人被骗,就算是小孩子被人贩子拐走,除非苦主自己能抓住人贩子,扭送到官府,否则,官府也只是派出差役在附近象征性地寻找一下,随后便不了了之。 大人在外地被强盗匪寇掳走、骗走,官府更是不会理会。

 毕竟,受限于信息传播和交通条件,派衙役到外地办案,实在是不切实际。

 像今日这般在朝堂上讨论营救被拐骗囚禁在海外的百姓,在以往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朕听闻,拐骗我大明百姓的歹徒,都是我大明子民?”

 就在众臣沉默之际,一直端坐在龙椅之上、沉默不语的朱允熥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却透着威严。

 “回陛下,正是如此。”姚广孝恭敬地躬身行礼。

 此刻他身着朝服,并未身披袈裟,同样以“臣”自称。

 “臣已查明,拐骗百姓的歹徒多来自福建一带,尤其是福建的清溪等地。”

 “这些人靠此等恶行发家致富,赚取了大量的血泪钱。”

 朱允熥闻言,面色骤变,眼中闪过一丝怒色,冷冷道:“福建的官员都在做什么?”

 “任由治下歹徒行此等不法之事?他们就不闻不问吗?”

 “此事从朝廷开放海禁起便已发生,至今已有数年,福建的大小官员,乃至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向朕奏报!”

 “朕就不信,这么多百姓上当受骗,朝堂之上的所有官员,竟无一人听闻?”

 “为何无人向朕奏告此事?”

 “若不是情报局和探听司得到消息上报,朕至今还被蒙在鼓里,还以为天下太平,海晏河清呢!”

 “你们身为臣子,食君之禄,就是这样欺君罔上、报喜不报忧的吗?”

 皇帝龙颜大怒,满朝文武大臣顿时吓得脸色惨白,齐刷刷地跪地,连声高呼:“陛下息怒!”

 “陛下息怒!”

 “陛下息怒!”

 大殿外,整齐站在广场上等待朝会结束的低阶官员,虽不知殿内发生何事,但听到殿内大臣们齐声呼喊“陛下息怒”,也纷纷跟着跪地,高呼:“陛下息怒!”

 朱允熥猛地站起身来,目光如利刃般冷冷扫视着下方的臣子们,大声说道:“你们都是我大明的大臣,是百姓眼中的父母官。”

 “可什么是父母官?”

 “爱民如子,事事为百姓做主,视百姓的苦难如同自己亲生子女的苦难,这才配得上‘父母官’这三个字!”

 “否则,你们有何资格自称父母官?”

 “就算这些被骗的百姓有过错,哪怕他们曾欺骗亲人朋友、助纣为虐,那也应由我大明有司官员依照国法酌情审理,怎能放任他们在海外为奴而不管?”

 “朕倒要问问你们,若是你们自己的儿子被歹徒骗至海外,囚禁为奴,你们会说不必去管,不必去救吗?”

 “你们会说这是他自作自受,身为父母的自己不会插手吗?”

 “你们当然不会!”

 朱允熥的声音愈发高亢。

 “可为什么百姓的子女被歹徒拐骗、绑架,你们就说不必管、不必救呢?”

 “‘爱民如子’这四个字,你们天天挂在嘴边,说了一辈子,可真正做到了吗?”

 “臣等有罪!”下方众大臣见皇帝盛怒,一个个吓得浑身发抖,伏地不起。

 朱允熥长舒一口气,努力平复了一下情绪,语气稍缓,接着说道:“囚禁我大明百姓、逼迫他们为奴之事,虽发生在暹罗、蒲甘,但根源却在我大明境内。”

 “政务处即刻发函,责令福建巡抚、巡按严查此事。”

 “其他省份若有奸恶之人参与其中,一并严查,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各级官吏若有怠政懒政、知情不报、找借口推诿不处理,甚至与当地歹徒勾结者,一律严加惩处!”

 他目光一扫,又高声道:“刑部侍郎高士杰何在?”

 自从朱高炽因朱高煦之事获罪后,刑部便由高士杰暂管,因此,朱允熥才在此刻唤他。

 高士杰连忙出列,跪地行礼:“臣在!”

 朱允熥目光如炬,紧紧盯着他,朗声道:“此案由刑部亲自督办,每隔三日,向政务处汇报案情进展,必须一查到底!”

 “每隔半个月,向朕奏报一次,要有详细进展,直到歹徒全部捉拿归案,囚禁的百姓全部获救,此案结案为止!”

 “还有,传朕旨意,着缉盗司的纪纲立即赶往福建,彻查此案!”

 纪纲执掌刑部缉盗司,权柄极重,在江湖上声名远扬,民间也流传着无数关于他的传说。

 但这只是普通黎民百姓的看法,因为他这个职位,与百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故而百姓眼中看他,便与看待其他官员不一样。

 在百姓眼中,纪纲是如同“阎罗王”一般的存在,执掌生死,捉拿“妖魔鬼怪”。

 但实际上,放在大明的朝堂上,与真正的大佬们相比,纪纲不过是个小官罢了,此刻仍在殿外的广声上候着,他还没有资格入殿议事。

 听到陛下的吩咐,高士杰心中一紧,忙拜道:“臣遵旨!” 朱允熥微微点头,余怒仍未消,又道:“对内要彻查根源,对外也要追捕歹徒,解救被囚百姓。”

 “政务处即刻挑选使臣,前往暹罗、蒲甘问罪!”

 “政务处会同军务处,同时制定营救方案。”

 “调集大军,兵分两路。”

 “一路走海路,从海上直逼暹罗、蒲甘。”

 “另一路走陆路,从云南一带向暹罗、蒲甘进发。”

 “若暹罗、蒲甘违抗命令,不捉拿歹徒,不解救被囚禁的大明百姓,那就由我大明天军代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