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敬见贾母主意已定,便不再多言。两人又商议了些细节,诸如祭奠流程、宾客座位安排等,直到天色渐暗,才将诸事大致敲定。o
待贾敬离去,贾母靠在榻上,闭目养神。她深知,此次祭奠不仅是对贾代善的缅怀,更是贾府重新在京城站稳脚跟的关键。这些年,贾府虽表面风光,内里却已千疮百孔。经济上入不敷出,子孙们也多不成器,若不是靠着祖上的余荫,恐怕早已衰败。如今这道旨意,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想到此处,贾母睁开眼睛,唤来鸳鸯:“去把凤丫头给我叫来,我有话问她。”
不多时,王熙凤来了。她一身利落的装扮,眉眼间透着精明与干练。“老祖宗,您找我?”王熙凤笑着说道。
贾母看着她,微微点头:“凤丫头,此次你公公主持祭奠之事,你也知道了。这回礼之事,我想交给你去办。你可有什么想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熙凤心中早有盘算,当下便说道:“老祖宗放心,我都想好了。那上等的绸缎,我看中了几家铺子,过几日便去挑选。古玩字画,
贾母满意地笑了:“还是你办事周到。不过,这花费可不能太大手大脚,咱们府里如今也不比从前了,能省则省。”
王熙凤应道:“老祖宗放心,我心里有数。该花的钱,我绝不吝啬;不该花的,我一分也不会多花。”
两人又商议了些回礼的细节,诸如不同品级的官员该送何种回礼,如何包装才能显得精致等。王熙凤一一记下,又与贾母讨论了些府里的其他琐事,才告辞
接下来的日子里,贾府上下一片忙碌。贾琏、贾珍带着小厮们清扫场地、布置灵堂;王熙凤则忙着采买回礼、安排厨房制作点心;贾敬四处奔走,挑选祭品、联络贾代善的旧部同僚。贾母虽年事已高,却也时常过问进展,确保诸事顺遂。
转眼,祭奠之日渐近。贾府的正厅已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堂内香烟袅袅,摆满了祭品和花圈。香案上,供奉着贾代善的牌位,两旁的烛台闪烁着微光,仿佛在诉说着他的一生。
祭奠前一日,贾母再次将众人召集到一起,做最后的叮嘱。“明日,便是王爷的祭奠大礼。这是咱们贾府的大事,也是整个京城的大事。你们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可有丝毫差错。若是出了什么乱子,我饶不了你们。”贾母的目光扫过众人,神色威严。
众人纷纷应诺,不敢有丝毫懈怠。这一夜,贾府灯火通明,众人都在为明日的祭奠做最后的准备
第二日清晨,天色微亮,贾府的大门便已敞开。前来吊唁的宾客络绎不绝,有京城各府的老爷、夫人,也有贾代善的旧部同僚。他们身着素服,神情肃穆,依次进入灵堂,向贾代善的牌位行礼。
贾敬身着孝服,站在灵堂一侧,主持祭奠仪式。他的声音低沉而庄重,引导着众人完成各项仪式。贾琏、贾珍等贾府子弟则在一旁帮忙,招待宾客、安排座位。王熙凤穿梭在人群中,指挥着丫鬟小厮们送上茶水点心,同时留意着各处的情况,确保一切有条不紊。
贾母坐在灵堂后方,看着众人前来吊唁,心中五味杂陈。她想起与贾代善携手走过的岁月,想起贾府曾经的辉煌,如今虽历经波折,但在这隆重的祭奠中,她仿佛又看到了贾府重振的希望。
祭奠仪式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时分,宾客才渐渐散去。贾府众人虽疲惫不堪,但脸上都带着欣慰的神情。此次祭奠,在众人的努力下,办得极为成功,不仅彰显了贾府的底蕴,也让众人看到了贾府的团结与实力。
待宾客散尽,贾母吩咐众人各自休息。她独自来到灵堂,看着贾代善的牌位,轻声说道:“老爷,你放心去吧。咱们贾府,定会在这圣恩之下,重振雄风。”说罢,她缓缓跪下,磕了三个响头,眼中满是坚定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