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级别的处理方式’?认真的?这也太夸张了!”
“我好奇她和马修·古迪化学反应能有多强烈,毕竟两个人之间相差17岁。”
“本片到底是讲什么的啊,怎么又惊悚又性感,好想看啊!”
“黑兹尔评价这么好,不会真和之前讨论的那样要当影后了吧?”
“这才电影节第二天……后面还有十几部电影要放呢!这就觉得她能当影后你们也太大惊小怪了。”
“等等,查德和黑兹尔分手是在拍摄《斯托克》期间吧?查德是不是因为看见他俩互动吃醋了所以分手了?”
“……卧槽楼上你可能真的真相了。”
“又开始了,人家都分手这么久了你们这群人还在猜人家为什么分手,无不无聊?”
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些人在疑惑,那些评委也在疑惑。他们不是没有遇见过这类在电影节突然一鸣惊人的演员,只是这些表演的共同点都是“不止表演”。很多都是和自己的经历有关,演员与角色产生极强的共情后,演员与角色合为一体而得到电影中完美的表演——可黑兹尔·考特和女主角英迪亚?
这位单亲家庭出来的普通女孩,和这个留着家族嗜血基因的少女有什么共同点?
如果说《魔女嘉莉》和《难以置信》,还能理解一下黑兹尔的演技亮点,毕竟这两个角色的日常还算贴近日常。
他们想破脑袋都不知道黑兹尔是如何在没有几年表演经历的磨砺下,塑造出这么一个有难度的角色的。
因为倘若换上一个演技普普通通的女孩,那么她们要么把英迪亚演成个阴郁的怪女孩,要么就是演成个脸谱化的变态少女。
可黑兹尔·考特的表演是有层次的,这一表演让他们在看这部电影时居然能随着荧幕上女孩的一举一动,进入她的内心,进入到这个故事里。
不可思议。
评委会评选最佳女主等奖项都是投票决定的,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评委会每年都会有不同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参加。
这一届的评委会成员一共九位,能成为评委,那必然是在导演、编剧或者是表演方面都是十分资深的人员。他们这些人无一不是在国际上拿到了不少电影类奖项,只有如此专业的评审,才能让电影节真正公正,而让全世界都期待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