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宋夏初争锋

 在大宋庆历元年,也就是春季的二月末时分。

 位于西北边境的延安府,冰雪刚刚融化,大地开始复苏。

 包拯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抵达边关,他们分别驻扎在太原和延安两地,准备分两路向西夏的西平府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西夏的名将野利遇乞也带领着三万骑兵,抵达了西平府,准备迎战。

 一场大战似乎即将爆发,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包拯坐镇延安府,主持着整个战局的大局。

 然而,包拯深知西夏骑兵的强悍,他们的战斗力甚至超过了辽国,因此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持久战术。

 他利用大宋的人口优势,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

 因为西夏国力相对较弱,他们力求速战速决,与之正面交锋,并非明智之举。

 包拯的目标是活生生地把西夏拖垮,而不是盲目地打歼灭战。

 大宋并没有打歼灭战的条件。

 虽然在兵力上占据了优势,但基本上是以步兵为主,骑兵的数量还不到三万人。

 与身材魁梧,马匹健硕的党项人相比,尽量避免与之发生大规模的正面冲突。

 “包大人,我军远道而来,宜在速战速决,包大人却深沟高垒,避而不出,此非长久之计。”

 见包拯没有选择主动出击,作为副统帅兼经略副使的韩琦,立即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在韩琦看来,包拯这是怯战的表现。

 当初力主伐兵征讨李元昊的是包拯,可当三十万大军抵达边关,包拯却偏偏又深沟高垒,不主动出击,这委实让人无法理解。

 韩琦在历史上也算得上是大宋的一代名臣了,也是包拯和范仲淹变法的中坚力量,深受包拯的信任和重用。

 因为在政治上,韩琦的主张和包拯出奇的相似,也是一个有大抱负,一心想革除大宋弊病的人。

 乃至在对外方面,韩琦也极力主张一战,而非一味地苟和。

 这是包拯最看重的地方。

 当下,面对韩琦的疑问,包拯嘴角微微上扬,解释道:“韩大人不必心急,两军相持,打的是国力。”

 “党项民少国微,唯仰仗骑兵之强横,本府料定他们必急于速胜,然这正是大宋不足之处,若与之正面交锋,绝讨不了便宜。”

 韩琦闻言,短暂地沉默了片刻,若有所思道:“若我军不主动进攻,岂不是就给了党项人喘息之机?兵法云,兵贵神速!下官以为,我军就该趁其不备,只取西平府!”

 包拯笑道:“韩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本府早已派人探明,早在十日前,李元昊便已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大宋。”

 “如今,本府尚未完全探明李元昊的军队驻扎和布防,不可轻易深入,一旦中了党项人的埋伏,后果不堪设想。”

 包拯之所以没有急于进攻,就是因为还没有彻底摸清西夏人的底细。

 现在唯一清楚的就是李元昊派遣野利遇乞为前部先锋,率领三万骑兵驻扎于平西府。

 说白了,大宋这次主动进攻是假,防御是真。

 因为大宋不进攻,西夏也会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