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收张龙、赵虎

 县衙。 

 包拯回到大厅后,立刻召见县丞吴能,命令他立即起草一份公告,阐明鸣冤鼓的用途。 

 尽管内心充满不满,吴能却也无计可施。 

 实际上,吴能未曾预料到包拯会想出如此巧妙的策略。 

 他原本对废除苛捐杂税的举措不以为然,未曾真正放在心上。 

 毕竟,这类政令不过是隔靴搔痒,无关紧要,难以得到贯彻执行。 

 然而,有了鸣冤鼓,百姓便能随时敲响击鼓诉冤。 

 衙役想要从中索取额外费用,就难了。 

 因为鸣冤鼓一旦响起,整个县城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这等同于包拯无形中增加了一个监察的耳目。 

 “看来包拯图的只是虚名!”吴能暗自嘀咕。 

 原本,他打算将包拯也拉下水,进入他们的阵营之中。 

 但观察目前的形势,包拯似乎并不贪财,只是追求名声。 

 而包拯所追求的东西,和他想要的背道而驰。 

 确切地说,是与大多数官员的想法都南辕北辙。 

 官员中有的追求名声,有的追求利益,但总体而言,逐利者居多。 

 毕竟名声只是虚名,又不能当饭吃。 

 有钱才是王道。 

 有了钱,才能享受奢侈的生活,住豪宅,乘香车,纳美妾。 

 至于名声,那是朝中高官所追求的,而非他们这些小官所应考虑。 

 吴能现在也很纠结。 

 究竟是要跟着包拯走,巴结好包拯,还是与县尉高智站在同一条战线,和包拯作对。 

 “这关乎着我的前途和命运,只要走错了一步,就是万劫不复。” 

 跟着包拯混,就必须杜绝以往的声色犬马生活,过艰苦的日子。 

 这样的话,才能得到包拯青睐。 

 反之,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绝不能让包拯再继续“胡作非为”,断了自已的财路。 

 再三思索后,吴能选择了前者,准备和包拯站在同一条战线。 

 因为他很清楚,包拯是小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虽然当今的朝堂是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小皇帝没有权柄。 

 但太后年事已高,小皇帝早晚能亲政,支持刘娥的那帮朝臣将来必然会被清理。 

 而包拯却是皇帝赵桢的坚定拥护者,被外放只是暂时的。 

 一旦小皇帝亲政,能不把包拯召回朝廷重用? 

 跟着包拯,他吴能将来的前途也将会是一条康庄大道。 

 不得不说,无能这个算盘打得太溜了。 

 在一瞬间的顿悟之后,吴能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恭维道:“大人您巧设鸣冤鼓,方便了百姓诉冤,这真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功德无量啊!” 

 他以为这样会让包拯对他产生好感,却不知他越是拍马屁,包拯就越感到厌恶。 

 然而,包拯并未表露出来,不动声色道:“吴大人过奖了,本官不过是模仿了登闻鼓的做法,快去撰写告示吧!” 

 吴能满口答应,以为包拯已经开始重视自已了。 

 退出了花厅,并立即命令县里的押司撰写了一份告示,让衙役张贴在县衙门口。 

 告示一出,立刻吸引了众多百姓围观。 

 “这写的什么?” 

 由于大多数百姓不识字,他们并不清楚县衙的意图。 

 有识字的人开始朗读告示内容。 

 百姓得知原委,个个欢欣鼓舞,纷纷称赞。 

 就在这时,人群中不知何时出现了三个粗犷的大汉,身材魁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