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幸亏及时纠正(第2页)

 收割小麦在关中地区较为常见,但在更广阔的郡县,多数平民依然依赖手动拔麦,主要是因为无力购买铁镰刀。

 “臣先前步子迈得过大,想把内务府的生产部门全裁撤。”

 “现在明白这是矫枉过正了,幸亏及时纠正。”

 “刀具本身就是小型的戈,交给他们制作农具也算是回归老本行。”

 李牧不由叹了口气。

 “陛下还特意颁布了一道诏书。”

 “以镰刀危害生命者,加重惩处。”

 “先生,何时能启动对犁铧的补贴?”

 扶苏深感责任重大,急于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

 “一步步来吧。”

 “至多两三年内,这些都会解决的。”

 李牧漫不经心地回应着,目光转向一名急匆匆而来的侍从。

 “见过殿下、雷侯。”

 “月氏使节带着大量财物来到京师,打算继续采购兵甲。”

 “陛下请您两位进宫议事。”

 李牧和扶苏都露出疑惑。

 “没听错吧?”

 “月氏还想买兵甲?”

 不可能!他们应该已经吃了大亏。难道……

 “殿下,月氏要逃往大夏去了。”

 李牧果断地说出了自己的推断。

 “逃离?去哪里呢?”

 “前往大夏!”

 “月氏商人足迹遍布各地,这可能是他们为避免灭顶之灾而做出的选择。”

 秦朝的高层决策认为月氏的迁徙并不构成威胁,但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太重要,绝不能让其落入外人之手。

 朝廷需及早筹划移民拓垦,确保该地区稳定。 嬴政对这一方案表示满意,但对招募山区农民并提供粮食与工具的想法颇有微词。这些野人经常扰民作乱,因此遭到拒绝。

 回家后李牧直奔餐厅,“夫人,今日晚膳准备了什么菜色?”

 看到厅里灯光亮起,不时传来妻子嬴诗曼温和的声音:“你回来得迟啦。都隆正等你多时了。”

 随后两人交流时,他注意到朋友颈上的伤痕——显然与之前的军事失败有关。

 李牧感慨道:“怎么又让自己置身险地呢?”

 都隆苦涩地笑了笑未予回答。

 转话题聊到近期趣闻轶事及金融市场的变化……

 接着两人谈及国家发展,扶苏仁政理念虽好,但在实际操作层面遇到了困难,尤其是需要时间和耐心逐步实施各项措施时更是棘手不已。

 最终,李牧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虽然扶苏的心愿是崇高的,然而现实中的难题不容忽视。必须平衡理想与实际,以确保计划的成功实施。

 听到这些狂妄无礼的话语,她顿时满脸愤怒,狠狠地盯着他。

 “贵客到来,竟如此不整衣衫成何体统!”

 韩如瑶喝斥了一句,面色严肃地走上前帮他整理衣服。

 方卓显得有些窘迫,看见某人毫无顾忌地吃喝,起身说道:“夜色已深,在下改日再访。”

 “老朋友别急。”

 “好不容易重逢,不如一起小酌几杯。”

 那人热情相邀。

 “大人一路劳顿,我怎么还能继续打扰?”

 尽管挽留,方卓仍带着随从告别离去。

 夜晚微风中,车轮辚辚前行。

 方卓心神不宁,心情难以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