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169章(第2页)

 乡村里就这样。 

 但凡有人说大话,很快就有人来拆台。 

 那妇女翻着白眼转了话题。 

 说起最近新来镇上卖棺材的人。 

 “那棺材匠前天一来,我爸就嚷嚷着要定寿材,我咋劝他都不听。” 

 “你爸做滴对,寿材是要提前预备哈。” 

 “家里有老人都要预备寿材,真到死咧滴那天再买可来不及。” 

 过去家里的老人,都会提前给自己预备寿衣寿材。 

 尤其是寿材。 

 往往提前很多年就打造好预备着。 

 “呦,咱陕西就是邪,说曹操曹操到。” 

 “老李你今儿打咧几口棺材?” 

 众人口中的棺材匠老李,咧嘴笑着小跑过来。 

 “今儿么打棺材,明儿去下面村里看看,多定几个一块做出来。” 

 老李面色黝黑,皮肤粗糙,双手关节有些粗大。 

 他口音有点杂,不是纯粹关中口音,但具体是哪的口音我也听不出。 

 因为那时候我没出过陕西,没咋接触过外地口音。 

 “你这河南蛋倒是怪精嘞。”有老人打趣道。 

 老人打趣的“河南蛋”三个字,让我知道了老李是河南人。 

 42年河南闹灾荒,很多河南人拖家带口逃荒,很多逃到了陕西。 

 因为他们逃荒时挑着担子,所以被称为“河南担”。 

 后来传着传着就把担写成了蛋。 

 “嘿嘿,精啥精啊,真精就不干下苦活啦。” 

 “老哥哥老姐姐们,谁家有亲戚需要寿材嘞,都给我介绍介绍。” 

 老李边说边掏出羊群烟,给聊天的老大爷们散了起来。 

 老大爷们接了烟,一个个笑的嘴都合不拢。 

 “用你们河南蛋嘞话说,中!”年龄最大的那位老大爷学着河南腔说道。 

 老李抱拳做了个罗圈揖:“我先谢谢各位老哥哥老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