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122章(第2页)

 加上人少墓多,相互间没太多竞争意识。 

 只要不是两伙人盯上同一个墓的情况,基本不会产生矛盾。 

 所以同行观摩交流经验的事也并不鲜见。 

 说个大家可能都不信的情况。 

 八十年代我带人在长安县盗墓。 

 那时候流传着一句话:死宝变活宝,发家又致富。 

 死宝指的是埋在地里的陪葬品,挖出来变成活宝卖掉,就能发家致富。 

 这句话的广泛流传,反映出当时盗墓的猖獗。 

 那具体有多猖獗呢? 

 当夜幕降临,附近村庄的人三五一伙,七八一群的,扛着锄头铁锨就上塬挖墓了。 

 没错,是挖墓。 

 那时大家法律意识薄弱。 

 认为那只是挖,而不是盗。 

 村里人加上外来盗墓贼,浩浩荡荡上千人一起上塬挖墓。 

 那阵势大的跟搜山剿匪差不多。 

 而且相互间有说有笑,没半点同行是冤家,谁跟谁抢地盘之类的矛盾。 

 甚至发现出东西的墓时,还呼朋唤友一起来挖,气氛是相当和谐融洽。 

 到天快亮时,就有人坐着拖拉机来收东西,只要把东西给过去就能变现。 

 形成当晚盗墓,当晚出货的产业链。 

 不过这种盛况没持续太久。 

 过于明目张胆的疯狂,引来法律的重拳出击,大批盗墓贼在专项整治中落入法网。 

 从那之后同行就都低调多了,而且防备心日益增强。 

 “换身衣服,去看看商洛同行的水平怎么样。” 

 我从包里拿出一身普通衣衫换上,和王虎离开招待所去追那几个同行。 

 路上一番打听,终于追上那几个同行。 

 他们衣服上都补丁摞补丁。 

 看起来也是地里刨食的农民,为了让家庭过上好生活,才走上这条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