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70章 村上春树(第2页)

 晚上回到房间,陶玉书问:“你刚才跟玉墨在那密谋什么?” 

 “也没什么。我告诉她,以后让她负责玉郎机构。” 

 陶玉书好奇的问:“她怎么说的?” 

 “挺兴奋的。” 

 “看来还真是转性子了。”陶玉书感叹了一句。 

 “可能是年纪到了,身体里隐性的卷王基因被激活了。” 

 陶玉书白了他一眼,“她啊,就是财迷。” 

 “财迷又不是罪,她勤快点,你不也能轻松点吗?” 

 夫妻俩之前私下就商量过,陶玉书如今一个人管着三家上市公司还有一家电视台,她又是事必躬亲的性子,这么干太累了。 

 以前是创业阶段,辛苦一点也正常,但现在几家公司都走上了正轨,她也应该适当的调整一下工作和生活的比重。 

 玉郎机构的业务成熟度高,跟陶玉墨经营的游戏公司又有一定的关联性,让她来管理再合适不过。 

 甚至夫妻俩连策略都想好了。 

 等过段时间,让玉郎机构以股票收购砂糖游戏,陶玉墨可以顺理成章的成为玉郎机构的股东,他们一家对玉郎机构的控制力也会增强,一举两得。 

 “我就怕她太跳脱。” 

 林朝阳笑了起来,“你啊,别想着什么事都尽在掌握。你看玉墨整天嘻嘻哈哈的,游戏公司不一样经营的有声有色?”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这也是事实,陶玉书道:“你不也给她出了不少主意嘛。” 

 “那倒是。这个家啊,我劳苦功高。” 

 “说你胖,你就喘。”陶玉书嗔怪道。 

 过了几天,林朝阳夫妻俩出发飞往美国前,河出书房的北村美裕联系到林朝阳,说是《舌尖上的中国》日文版已经翻译完成,要来给林朝阳送样书。 

 送个样书还要编辑飞越几千公里,这个待遇着实高了点,但林朝阳大概能理解河出书房此举的用意。 

 二战后,日本成了美国事实上的殖民地,崇美情绪是国家性的。 

 《舌尖上的中国》早在《纽约客》连载发表时,就已经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美国出版之后受到的欢迎更甚,这自然让河出书房更加重视。 

 去年八九月份,他们便积极联系林朝阳打算引进这部作品,当时林朝阳给河出书房的稿件是英文版的。 

 河出书房拿到稿件之后也很重视,花了大半年才完成了翻译工作。 

 林朝阳跟出版社、编辑打了十几年交道,很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没事联络联络感情,方便以后更好的组稿嘛。 

 两天后的下午,林朝阳来到启德机场,北村美裕下午3点的航班到香江。 

 在通道口等了快20分钟,林朝阳便见着北村美裕从通道出来,身后还跟着个个头不高的中年男人。 

 北村美裕也看到了站在通道口的林朝阳,连忙小步快走了几步,她身后的男人亦步亦趋。 

 “林桑,辛苦您了!” 

 还没走到跟前,隔着几步远,北村美裕便主动鞠躬问好,态度殷勤而谦卑。 

 “北村女士,好久不见了!” 

 林朝阳笑呵呵的冲着她打了个招呼,然后眼神落在了北村美裕身后的男人身上。 

 “啊,忘了给您介绍。这位是村上老师,是我们日本国内很有名气的作家,也是负责《舌尖上的中国》的翻译家。” 

 “林桑,久闻您的大名!” 

 男人在北村美裕介绍后向林朝阳鞠躬问好。 

 林朝阳本来就看男人眼熟,经北村美裕这么一介绍,他更加确信了,问道:“是村上春树先生吗?” 

 村上春树抬起头,面色微微惊讶,“是,正是在下。” 

 北村美裕笑着说道:“没想到林桑也知道村上老师。” 

 “北村女士说笑了。村上先生如今名满日本文坛,蜚声国际,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听着林朝阳的赞誉,村上春树有些受宠若惊,又鞠了一躬表示感谢。 

 “我们还是上车聊吧。” 

 林朝阳提议,北村美裕和村上春树从善如流。 

 车子开进启德隧道,林朝阳和北村美裕、村上春树一路闲聊,他很好奇村上春树这么大名气的作家是怎么会成为《舌尖上的中国》的译者的。 

 后世在国内,村上春树拥趸众多,他的诸多作品也成为了许多文青的必读书目,名气大的离谱,几乎直追某些过世多年的文豪。 

 在国际文坛的知名度也非常高,多年以来一直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可惜却年年陪跑,到最后已经成了热梗,每年诺奖前后便会被拉出来讨论一番。 

 而现在的村上春树,如林朝阳所说,在日本国内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了。 

 不过他的作品这两年才刚刚走向国际,在国际文坛的名气还远不如现在的林朝阳大。 

 村上春树在七十年代末开始写作,初入文坛便获得了群像新人文学奖、芥川奖等奖项,之后几年陆续创作了多部作品,在日本国内名气越来越大。 

 直到1987年,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当年销量达到了150万册,一举打破日本文坛多年的沉寂,创造出了“村上春树现象”。 

 《挪威的森林》的火爆,也让他成为了日本文坛80年代的领军人物。 

 像这样的作家,跑来给《舌尖上的中国》当翻译,着实令人感到好奇。 

 “村上老师少年时就开始接触欧美文学,步入文坛以后除了创作小说,还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翻译英美文学上。 

 您可能不知道,他以前可是一边经营着酒吧,一边写小说,一边翻译英文作品,菲茨杰拉德的一些作品都是由他翻译的……” 

 北村美裕说起了村上春树会翻译《舌尖上的中国》的原因。 

 村上春树在未成名之前,就从事欧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成名后仍没有放弃这项工作,因而村上春树的创作风格深受欧美文学的影响。 

 这也是后世他的作品会在欧美国家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在1983年之后,村上春树在日本文坛已经小有名气,便开始了多年的边创作、边旅行的海外旅居生涯。 

 美国、英国、意大利、希腊、土耳其…… 

 一直到91年,他成为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研究员,才在美国定居下来。 

 村上春树有看杂志的习惯,各色杂志都不会放过,也因此让他发现了在《纽约客》上连载《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章风格独特,以饮食入手,谈地理、谈历史、谈风俗、谈人情,无所不包,海纳百川,对于许多知识分子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村上春树也不例外,他深刻的为那些文章中所包含的丰富元素而吸引和着迷。 

 尤其是他本人从小对日本国内的中华料理过敏,看《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类文章,反而更促生了内心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 

 所以他在听说了河出书房正在为《舌尖上的中国》寻找译者的时候,便主动毛遂自荐。 

 他一个名满日本的作家主动要来翻译,河出书房自然求之不得,这是多好的宣传话题啊! 

 “……村上老师在欧美文学的翻译上造诣深厚,而且对您的作品甚为喜爱,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这次来跟您见面,也是村上老师主动提出来的……” 

 北村美裕的情况介绍说到一半,车子已经到了半岛酒店楼下。 

 林朝阳将两人安顿好,让他们休息了半个小时,到傍晚又要在酒店餐厅请两人吃饭。 

 “村上先生吃不惯中国菜是吧?”林朝阳问。 

 “是的。” 

 村上春树没想到林朝阳竟然知道他的饮食习惯,有些意外的应了一声,又生怕林朝阳误会,解释道: 

 “我并非是对中国饮食有偏见。只是从小有些偏食,长大后经过努力很多东西都能吃了,唯独中华料理还是不成……” 

 说到这里,村上春树鞠了一躬,“实在抱歉!” 

 林朝阳毫不在意的笑了笑,“村上先生不必在意,饮食由人,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不能强求。正好,楼上的felix餐厅是法餐,村上先生可以尝尝。” 

 后世中文互联网一直有个流传甚广的传言,说“村上春树因为父亲是侵华日军,所以拒绝生育,并且发誓一辈子不吃中国菜”,并且为村上春树的读者们所推崇。 

 这种说法纯属子虚乌有,是典型的“意林体”,却有许多人信以为真。 

 村上春树确实跟父亲关系不好,确实无子,确实不吃中餐,确实反战,但以上几者没有因果关系。 

 实际上这股传言的源头,主要是来自于村上春树作品英文版最重要的译者、美国学者杰鲁宾。 

 他曾在其评论专著《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里这样写: 

 “他(村上春树)之所以很不喜欢中国菜,应该跟他对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暴行特别难以释怀有关,不过在交谈中他强调对他而言唯一的问题出在调味料上。” 

 就这么一句话,被国内网媒拿来断章取义,只拿前半句说事,并加以推波助澜。 

 为了吸引眼球,愚弄民众,毫无底限,下贱! 

 用餐间隙,村上春树再次提起了在车上时北村美裕没说完的话。 

 “林桑的作品我读了不少,最喜欢的还是《舌尖上的中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不能吃这些食物的原因,反而更有一种贪婪。 

 文字给人的无限遐想,有时候比实物本身更加强烈。” 

 林朝阳轻轻点头,“说的不错。” 

 “我这次来,除了是因为神交已久,想见见林桑,还有一个目的。” 

 闻言,林朝阳不由得好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