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65章 举手之劳(第2页)

 伍美珍在电话里絮絮叨叨的说了个没完,陶玉书不耐烦的打断她,问:“不要说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有没有别的事?没事就先这样。” 

 伍美珍隔着电话都感到一股窒息,心中暗叫一声糟糕,没想到拜年没拜明白,拜到了马腿上。 

 她脑子快速转动,飞快想着公司里值得林太关注的“别的事”,突然她灵光一闪。 

 “对了!有家英国电视台昨天联系星空卫视,说要购买《亚洲偶像》的版权。” 

 “哦?” 

 电话里传来陶玉书感兴趣的声音,伍美珍心中顿时松了口气,然后一秃噜将知道的消息全讲了出来。 

 联系星空卫视的电视台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它是英国最早的商业电视台,也是英国最大的综合电视台之一。 

 拥有英国最大的商业电视网,覆盖英国全境,是bbc最大的竞争对手。 

 香江如今还在英国的管辖范围内,星空卫视又是香江最火的电视节目,引起itv的注意倒不足为奇。 

 不过能让这家在英国拥有广泛影响力对《亚洲偶像》的版权产生兴趣,还是让陶玉书心中产生了些许骄傲的情绪。 

 待伍美珍说完之后,她压下心中的高兴,沉稳道:“知道了。这件事急不来,先让星空卫视那边跟itv接触一下,等有了进展再跟我汇报。” 

 “明白!”伍美珍声音清脆的回道。 

 “林太,再次恭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她又说。 

 “嗯。”陶玉书的声音轻快起来,“也祝你新年发大财!” 

 “哈哈!谢谢林太!” 

 别的祝福都可以不在意,但发财这回事,伍美珍看待的十分认真,陶玉书的祝福可以说送到了她的心坎上。 

 挂了电话,陶玉书回到客厅,静听林朝阳跟章艺谋的对话。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一类电影当然是有其艺术价值的,但你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欧美人对中国封建文化的窥探欲。 

 这种窥探欲说得直白点,其实就是低级趣味。 

 你现在是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如果只是为了得奖,一味的拍摄这类电影,不仅是对自身才华的巨大浪费,也是辜负了你这一身名望。” 

 大前年章艺谋在陶玉书的支持下,自导自演了奇幻动作电影《秦俑》,在两岸三地都收获了极佳都口碑和票房。 

 90年他又与杨凤良合作导演了影片《菊豆》,这部电影斩获了几个外国电影节的奖项,可惜没拿到大奖。 

 之后章艺谋重整旗鼓,拍摄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根据苏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影片再次为章艺谋斩获了殊荣。 

 获得了包括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语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等荣誉。 

 去年得奖之后,章艺谋又把目光放到了林朝阳早年的短篇小说《秋菊打官司》上。 

 多年以来,林朝阳的作品改编历来得奖率很高。 

 他想要再接再厉,凭借这部电影再次冲击威尼斯金狮奖。 

 算上《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这已经是章艺谋第三次冲击威尼斯金狮奖了,多少显得有些固执和功利心。 

 这两天过年,章艺谋来给林朝阳夫妻俩拜年,聊起欧洲几大电影节的风气变化,林朝阳忍不住多说了几句。 

 早几年,这些电影节在选片时向第三世界国家倾斜的程度还算正常,但这几年各大电影节的选片风气发生了显著变化。 

 涌现出了一大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影片,这些影片的视角多集中于边缘题材和内容,叙事角度基本都是从西方视角出发,充满了对当地文化的傲慢和偏见。 

 “您说的有道理。不过电影节的审美品味,不是个人可以改变的……” 

 “不是让你们去改变,而是要警惕。长期沉溺于这种叙事风格和审美情趣之中,对你们自身也有很大的影响。 

 你是艺术工作者,当然要批判社会的不公和丑陋的一面,但如果只一味的批判,是不是也不太妥当?” 

 林朝阳的话让章艺谋陷入了沉思,然后他哈哈笑着说道:“有点说教了。这些都是我的个人看法,不必太当真。” 

 他的表态让章艺谋的表情轻松了不少,然后又和陶玉书聊了些新电影的细节问题。 

 当初林朝阳将《秋菊打官司》改成小说,将原版电影的内容做了修改,以七十年代的社会环境。 

 现在章艺谋要拍成电影,又把时代和社会背景给改了过来,但主题不变,依旧是秋菊为夫讨说法六进六出衙门的故事主线。 

 元旦左右,电影的前期筹备工作就已经完成,开始了拍摄,章艺谋计划差不多5月中旬杀青,再留两三个月给后期制作,正好可以赶上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 

 前两年拍摄《秦俑》,跟香江电影剧组合作给他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执导效率大幅提升。 

 一部电影从筹备到上映堪堪一年,在国内的电影导演中已经属于高效了。 

 章艺谋在林朝阳家坐了半个多小时,临走时出门,碰上了来拜年的祝伟和于华,于华手里还提着不少礼品。 

 “你什么时候来的燕京?” 

 今天大年初二,于华出现在燕京让林朝阳有些意外。 

 “我这段时间一直在燕京。” 

 当着章艺谋的面,于华说的含糊其辞,等送走了章艺谋,进了院子,于华才跟林朝阳说了他的近况。 

 他在90年年底从鲁迅文学院和燕师大合办的研究生班毕业,回了嘉兴之后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顺利发表。 

 这部小说引起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受到了诸多好评。 

 除此之外,前年湾岛《联合报》来采访林朝阳,恰逢那时候于华请林朝阳帮忙指导修改《在细雨中呼喊》,也受到了《联合报》的报道。 

 那次报道让于华也在湾岛内受到了不少关注,他去年因此在湾岛出版了小说集《世事如烟》,也算是跟林朝阳沾了光,成了在湾岛小有名气的大陆作家。 

 可惜于华文学事业蒸蒸日上,感情生活却出了问题,去年年中的时候他和第一任妻子离了婚。 

 离婚之后,他跟单位请了长假来到燕京,和在鲁院时的同学陈红走到了一起。 

 “……前段日子我一直住在您家西院,这两天过年,我跟陈红去了趟她家。” 

 离婚后来到燕京,于华没地方容身,在小六部口西院胡同一待就是几个月。 

 听了他这一年多的经历,林朝阳点了点头,也没说什么。 

 “那以后就打算在燕京定居了?”林朝阳问。 

 于华犹豫着说道:“还没想好。想在燕京定居不容易,我没单位,也没房子。” 

 “这边随时都可以住,住多久没关系。” 

 于华笑着说道:“您家这院子,确实给我帮了大忙。不过总寄居在这里也不是办法,我打算年后回嘉兴,争取把手里的长篇写完。” 

 刚才在谈自己的近况时,于华提到了他正在创作的新长篇。 

 他如今正是而立之年,一个作家创作激情和才华最旺盛的时候,来燕京这几个月,新长篇的创作已经过半。 

 这部作品就是于华后世最为人所熟知的《活着》。 

 “回嘉兴?那女朋友怎么办?跟你一起回嘉兴?”林朝阳打趣着问道。 

 于华无奈的说道:“她是空政文工团的,走不了,我们暂时只能两地分居。”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林朝阳宽慰道。 

 “是,我们俩也是这么想的。等我这部新长篇写完了,再想办法调到燕京来。” 

 说到这里,林朝阳的眼神扫过于华那张脸,于华的笑容有些不好意思。 

 说了这么半天,林朝阳要再不明白于华的意思,就显得是刻意为之,不想帮忙了。 

 “那……我帮你问问?” 

 于华眼中闪过喜色,“您要是肯帮忙,那就太感谢了!” 

 一旁的祝伟今天是来给于华助攻的,可惜林朝阳太通情达理,于华只暗示性的提了两句,他就答应了出手相助,让祝伟没了用武之地。 

 但祝伟还是高兴的说道:“还是朝阳够意思!” 

 于华现在是名满全国的青年作家不假,不过想要跨区域调动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对林朝阳来说这件事就没那么复杂了,无非是打两个电话。 

 见于华满眼期待的看着自己,知道今天这事不给他点消息他肯定不放心。 

 林朝阳想了想,拨通了文协一把手马烽的电话。 

 电话接通,马烽听到是林朝阳的声音,很是高兴。 

 林朝阳现在在国际上的名声越来越大,时不时的就会登上国内媒体的头条新闻,引发文化界和老百姓们的热议,堪称中国文学界的头面人物。 

 可惜最近这几年他一直旅居香江,马烽正愁找不到机会跟林朝阳拉近距离呢,没想到林朝阳主动打来了电话。 

 听林朝阳讲了于华的事,马烽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没问题,这事包在我身上了。于华怎么说也是我们国内优秀的青年作家,对他的工作安排,我们文协一定竭尽全力。” 

 “那就谢谢了,老马!”林朝阳说。 

 “嗐!咱们之间的关系,还说这些干什么。” 

 马烽的语气亲近,又问林朝阳:“我听说你写的那部《舌尖上的中国》在美国出版了之后可是相当受欢迎啊!” 

 “还不错,主要是因为之前在《纽约客》发表过,有加成作用。” 

 “朝阳,过分的谦虚那就是骄傲了!新闻报的那些多,你当我是深山老林里的人? 

 你的专栏可给他们带来了不少销量,应该说是你给他们杂志加成才对。” 

 马烽态度既热情,又不谄媚,尺度拿捏的非常好,聊了好一阵才说:“年前开会,我听人文社的程早春说,你这本书国内出版交给他们了?” 

 “是,就这几天上市。” 

 马烽笑声爽朗,“好事,好事!国内的读者盼了快半年了,总算是能看看你这本书的庐山真面目了。既然出版了,那是不是得搞个座谈会啊?” 

 说了半天,原来是在这等着林朝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