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父亲临终前的话再次浮现在司马迁的脑海中。
正如司马迁在自己的作品中所写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再一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两代人苦心准备的史学巨著才刚开始。
他想明白了,他要活着,哪怕是屈辱的活着,也要将自己未竟的事业——《史记》给写完!
就靠着这股信念,他忍辱负重,抛开个人身体折磨和精神压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写作之中。】
“善!”孟子不吝赞道:“天幕之人乃真君子也!”
“这就是吾常说的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啊!他能有如此大毅力坚持下来也要完成自己的史学巨著,就凭这股信念,天底下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呢?”
东汉
孔明悠悠道:“武帝时期,论赋莫若于司马相如,论文莫若于太史公!”
“但天幕此前所盘点过的曹子建,作赋能力更是青出于蓝,但论文叙史,恐怕中夏几千年来也没人能胜太史公了!”
刘备道:“太史公之成就可谓我大汉第一人,纵然是世宗皇帝当然也不得不承认其才高。”
“世宗没有追究太史公‘实录’的犯讳,又给了其巨著应得的地位!”
只不过,给予司马迁最公道的评价的汉帝不是刘彻,而是东汉的明帝。
司马迁写的是很好,也将本朝的历史公正的写下来了,但是一些地方还是让皇帝们不高兴的,但人家问心无愧,你也不好说他。
要不然非让他改写的看着好看?那不和崔武子差不多了?
所以,直到汉明帝时期,才下诏定了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地位。
【这时的司马迁已经五十岁了,出狱后的他不但没有被贬,反而还被提拔为了中书令,负责帮助皇帝起草诏书。
只因汉武帝非常看重司马迁他本人的才华。】
刘启舒了一口气,紧绷的心弦这会算是松弛了些。
当他看到司马迁说出:“人固有一死......”这番话的时候,就知道天幕之前所赞誉的“史圣人”不是带有水分的吹嘘之言。
这是一个注定要成就一家之言的人,他也一定会在史学奠定自己的地位。
史学可不是普通的文学,不但考究文笔的质量,它最重要的还是所带着的传承属性。
自己这个浑儿子,要是真把这种无所欲无所求,一心扑在史学巨著身上的人给咔嚓了,这可比他“好大喜功和穷兵黩武”严重多了。
再穷兵黩武,那也是做出来成绩的,总比隋炀帝强!而且还凭此混了个千古一帝的名号。
大兴土木?我千古一帝还不能晚年享受享受了?
但你要是因宠信近臣不听忠言而妄杀忠良和仁者,那你可就不是简单的暴君了,这叫做独夫!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