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王玄策(第2页)

 虽然同为华夏子孙,看了觉得很解气,这事儿也办的很漂亮。 

 但是,你大唐让后面的朝代怎么办?以后的大伙儿还咋活啊? 

 这同时也是很多朝代,此时正在观看天幕的人们的心声。 

 【虽然唐史对王玄策的战功写的很敷衍,但王玄策的贡献最大的却不是这场灭国战绩。 

 自贞观三年,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一路到达天竺国,来回往返十七年,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 

 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主持唐朝佛法。 

 他对于大唐最大的贡献不是将佛教发扬,而是玄奘法师旅程五万里,所历一百三十八国。 

 归国后写了一本书叫做《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载的是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 

 其中包括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 

 书中对西域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沐浴与治疗疾病和音乐舞蹈方面的记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 

 可以说,对于西晋灭亡后,西域的信息于中原王朝已经间隔三百年时间了。 

 而玄奘法师则为大唐带来了一手最全面最新的战略信息啊! 

 开句玩笑话,玄奘法师可谓是战争间谍老祖,提前十几年就帮大唐踩完点了。 

 当然,这是戏言。 

 同样的,王玄策的贡献也是于此。 

 王玄策从天竺俘虏带回了工匠无数,这其中便有糖匠。 

 自从南北朝时期,天竺的蔗糖传入中国,便为华夏古代又增加了一种糖类。 

 二凤登基后,多次遣使往天竺求蔗糖制造之法,而阿三们始终不给。 

 王玄策将蔗糖法带回了大唐,贞观的制糖业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后来大唐直接将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制糖法,由鉴真和尚带到了倭国,让倭国直接坐享其成,真是可叹啊! 

 唐朝时蔗糖只有红糖,到了明朝才有了脱色程序,让红糖变成了更加纯净的白糖。 

 这在《天工开物》上是有记载的。】 

 “战争间谍?”刘彻咀嚼着这四个字,

“意思就是战前派人先潜入敌方,然后收集情报,再反馈吗?”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此法倒是个不错的思路啊!” 

 “二百骑破薛延陀!”李世勣直接失态在殿内惊声道。 

 表情极为亢奋,他扭头看向四周,像是在求同僚们夸赞。 

 “懋功真乃古之神将啊!”李世民毫不吝啬的夸赞道。 

 自已的臣子扬名立万,自已这个千古一帝还能妒忌不成? 

 “陛下,若战东突厥,臣必先请战啊!”李勣直接主动揽战道。 

 二凤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已这位战意盎然的将军,摆了摆手道:“懋功啊,你没看后面还有那么多人等着吗?” 

 李勣回头,看见自已的同僚们都在笑眯眯的看着他,这让老李头老脸一红。 

 “笑什么,我可是有战功的,在历史上那也是灭国级大将!” 

 “咳咳!”李勣回头看去,发现是抚着胡须的李靖在瞅着他。 

 “曹国公,老夫可是还在呢?" 

 "你看,这历史上都是老夫带军灭的东突厥,你这不好抢人功绩吧?”李靖笑眯眯的道。 

 “自然不敢和药师将军争功!”李勣闷头闷声道。 

 “哈哈哈,懋功啊,你才三十多岁慌什么?先跟着药师打下副手,如何?”长孙无忌哈哈大笑道。 

 尉迟敬德也是插嘴道:“就是,你徐懋功才几岁,哪能有人家卫国公一样弹指间灭国!” 

 “曹国公,你看我都没着急呢?”侯君集自然也在天幕上看见了自已被提点的名字。 

 没想到我老侯也是灭国级大将之一! 

 李世民没有说话,只是手势向下压了下众人的声音。 

 对于懋功,他自问是比较熟悉的了,这是一位对自已充满了自信,且敢打能打的将军,并且,他才三十三岁啊,未来可期,未来可期呀。 

 现在的大唐才刚刚安生,民生初安,百业待兴,正是需要李靖这种打仗轻松,打仗必赢的老帅。 

 李懋功还年轻,先沉淀几年也无妨。 

 且那铁勒九姓现在对于大唐的威胁还没有东突厥大。 

 可见李勣灭国之功要在贞观很久以后了。 

 “药师,我大唐征伐东突厥主帅还得是你,朕才能放心啊!” 

 “弹指间灭国无数,除了药师,古今几个将领做得到?” 

 李靖谦逊一笑,向二凤回礼道:“臣下只不过为陛下做了应做之事罢了。” 

 “看来王玄策的最大之功是这蔗糖之法啊啊”杜如晦道。 

 “哼,小国不献蔗糖之法于大唐,竟然私藏!” 

 李世民忽然想到了天幕上说的西行记,道:“玄奘法师现在已经出关了吗?” 

 房玄龄道:“今已是贞观四年,玄奘法师应已出关。” 

 “可惜,未能一见啊!”李世民感叹一声,随即道:“不过待到玄奘法师归国,朕必定出城相迎!” 

 “对了,君羡啊,你们百骑记得将这些天幕上的人名都记下,在大唐寻找一番!” 

 李君羡遵旨。 

 “王忠嗣?高仙芝?” 

 包括后面的封常清,这几个人李隆基可是一点都不陌生啊。 

 王忠嗣是自已的养子,且素有兵才,忠于自已。 

 一些重要的军政要职常年都是他担任的。 

 今年刚被自已派去朔方担任节度使安抚北夷。 

 而高仙芝和封常清,今年则是因公封安西副都护,封常清是高仙芝的副将,看来,未来这两人也是将星闪耀啊。 

 天幕一下为自已点了三个大将,而没有继续碎嘴阴阳他,李隆基心情都好了不少。 

 “朕果然没有看错宗道啊,这孩子自幼丧父,被朕养于宫中,从小就立志要为朕涤清九边,好啊好啊!” 

 “臣妾贺喜陛下有此养子,是陛下之幸、大唐之幸啊!”杨玉环道。 

 “高仙芝今年刚被封安西副都护,一时不好提拔,等他再次立功,朕要让他到长安,亲自为他封赏!” 

 李隆基红光满面,哪个皇帝能不希望自已手下忠臣良将更多一些呢? 

 “这样吧,高力士,先去信一封,勉励一下高仙芝与封常清,就说朕等着他们再立战功,在长安早早摆下庆功酒!” 

 高力士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