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湖广的粮食产能在历史上的崇祯年间,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这是因为湖广被李自成、张献忠的流寇袭扰破坏,大量的土地抛荒,以及北方的饥民缺乏购买力——湖广人少田多,所以粮食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市场没有需求,农民当然不会种那么多许多了!
所以崇祯皇帝给湖广加税和囤积备荒粮的政策,实际上大大刺激了湖广的粮食生产。
另外,几十万上百万的陕西、河南要饭兵被湖广的17个州府收容后,都分配了坡地,还得到了蕃薯洋芋的种子,所以湖广的蕃薯、洋芋产量也大大增长。
不过对于崇祯十年后的“大明劫”而言,粮食就没够的时候......绝对没有这两年湖广多了点粮食,就可以不要“关粮米”的道理。
崇祯皇帝摇摇头道:“天道难测,所以国不能无隔年之粮......如今国家所有的府库义仓当中存粮不足,根本不能应付连年大灾。而南洋、暹罗、安南、占城、真腊、吕宋等地都有可以种粮的沃土......朕大兴海贸,不为收取关税,就是为了能用咱们的布匹、丝绸、茶叶、铁器,以及其他的手工之品,换取他们的粮食。
所以朕的贸易状也不能用钱来换,而用半船米换一年的贸易之权!如果持有贸易状的商人可以满载一船大米而来,朕可以高价收购余下的半船大米。”
“万岁爷,臣真的不知道五千条大海船能运些什么出去?丝绸、茶叶都不重,只有瓷器有点分量。但是五千条大海船都装上瓷器,欧洲那边也吃不下来啊。万岁爷您也许还不知道,这些年欧洲各国都忙着打仗,真的用不了那么多的丝绸和瓷器啊......”
郑芝龙穿着刚刚发到手的蟒袍,躬身跟在崇祯皇帝后面,在太液池的水边亦步亦趋的走着,他这是去“瀛台儿童乐园”跟儿子郑成功告别的,从今往后,郑成功就能当上大明朝的驸马了。
至于即将和他联姻的,就是崇祯皇帝的长女,大明王朝的“长公主”,年仅五岁的长平公主。
五岁的长平公主和八岁的郑成功,基本上都是大明最有权势的下一代,也算是门当户对了。
不过首富的事业心都重,哪怕就要生离死别了,也还是把自家的生意摆在第一位,所以就一边走一边和崇祯皇帝说起了海上贸易的事情。
大明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丝绸、瓷器、铁器、茶叶等等。
其中丝绸和瓷器是大宗,主要市场是印度、奥斯曼帝国和欧洲。
因为美洲的白银、黄金大量流入欧洲的缘故,欧洲市场的购买力一下子就起来了,到17世纪初的时候,已经成了大明丝绸、瓷器的第一大主顾。
可是从西历1618年开始,一场三十年战争席卷欧洲,使得欧洲各国都卷入其中,因为军费开支激增,所以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就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