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遵义。
杨国栋掀开了车帘子,向车外望了一眼。
这里满街都张灯结彩,让他想到了30多年前,自己还是少年读书郎时候,在遵义城过大年时的场景。
那时他还是播种杨氏旁支中的天才少年,被认为极可能是播州杨氏家族中的第一个进士。因此得到了家主杨应龙的重视,为他从重庆府请来了两个老举人当先生。
在杨国栋中了举人之后,杨应龙还派人去北京为他买了所宅子,要他去北京准备万历二十九年的春闱大比。
可是谁也没想到,万历二十八年就是播州杨氏的覆灭之年。
那一年的六月初六,播州杨氏家主杨应龙在海龙囤要塞自杀身死,杨应龙的七个儿子也全部被擒,杨氏家族在播州724年的统治宣告终结。
而在海龙囤沦陷前的四个月,已经察觉到情况不妙的杨应龙,派人将包括杨国栋在内的一些出了五服的杨氏子弟中的才俊,全部护送到了临近的几家土司地盘上避难。
杨国栋就是这些杨氏才俊中的一人,他甚至还记得自己拜别杨应龙时的场景。
当时的杨应龙已经相当绝望,万历二十八年的明军刚刚打完朝鲜之役,攻打播州的主将刘綎更是两征朝鲜的名将。
播州军上下对他极为畏惧,根本没有取胜的信心,在分别的时候甚至泣不成声的嘱咐杨国栋他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争取先考上进士,然后再想办法振兴播州杨氏。
可惜杨国栋的才学有限,又是官场人物都避之不及的播州杨氏子弟(播州杨氏子弟成千上万,出了杨应龙的五服也就不追究了),所以三次进京大比都铩羽而归。最后只能寄居在水西安氏门下,当了一个食客。
说起来真是有点愧对杨应龙的在天之灵了!
噼里啪啦......
一阵鞭炮声响,将杨国栋从对往事的回忆当中拖了出来。
杨国栋顺口问了一句:“哪儿放鞭炮?有什么喜事儿?”
回答他的是一个举人:“是万岁爷得胜归来,击破了盘踞在大凉山的反贼,杀敌三十余万,正在城外铸京观呢!”
“什么?击破了大凉山的反贼?杀敌三十余万?”杨国栋愣了愣。“那不都是老百姓吗?”
在杨国栋看来,大凉山那里又没有造反,怎么能下刀子呢?
而是上来就歼敌十余万,这是奔着清理门户去的。
这不对吧,崇祯皇帝不应该是大明皇帝吗?
怎么能对自己的百姓这么下杀手?
看来还真是个昏君啊!
旁边的举人哼了一声:“老百姓?他们是谁的百姓?”
“不是我大明的吗?”
杨国栋有些摸不着头脑:“大凉山那里也没有建国啊!”
“胡说八道!”
那举人瞪了杨国栋一眼:“按照陛下的圣旨,我大明的百姓,只有炎黄后裔,没有达利特!所有不是汉人的家伙,统统不是我大明的百姓,拥有任何权利,必须加以剿灭!”
杨国栋顿时有些惊惧,看来传言是真的。
要么当汉人,要么去死这种事,老祖宗都干了几千年了。
崇祯皇帝作为正宗的炎黄后裔,会这种祖传的手艺,一点都不让人意外啊。
没办法,汉人老百姓的父系基因起源于炎黄始祖,这一点是经过现代基因验证的,也和汉人的史书相吻合。
但是大凉山的反贼们,他们的父系起源是印度的达利特,也就是印度贱民,和汉人压根就不同文也不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