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和奢、安两军对峙的大明官军虽然有十几万之众,但是除了万余石柱白杆兵,其余各部的表现实在让人叹息。
没办法朝廷的官军无精打采,而且空额太多,战兵太少,根本无力进攻。
别的不说,就那“十几万”大军,真实兵力够不够两万人,都很成问题!
至少秦良玉给崇祯皇帝的奏报中,他们是不足两万人的。
而四川、贵州、云南调来的土兵则大多出工不出力,甚至还有许多人暗通水西!
水西是土司,他们也是土司......谈不上唇亡齿寒,但是少不了有兔死狐悲之感啊!
其实这种兔死狐悲的情绪,早在播州杨氏灭亡的时候,就萦绕在西南各家土司心头了。
七百多年的杨氏土司政权,怎么说没就没了?
当年播州杨应龙的事情就是典型的地方搞事情连累明朝中央朝廷。
杨应龙不想反,明朝中央朝廷也不想杨应龙反,但是地方势力不管这些。
逼杨应龙造反的是地方势力,而不是中央。
举个例子啊,明末农民起义,起义军打下城后,搜刮粮食钱财,是不分地主和农民的。
朝廷大军到了,打跑了起义军,地主和农民回来,地主说今年的租子没有收到,让农民交。
农民的粮食都被起义军拿走了,地主不管,逼农民交粮食,交钱。
那么农民就得卖儿卖女,饿死在家或者也起义去抢。
朝廷当然不希望农民继续起义,农民没跟着义军走就说明农民也不想起义。
但是地主不管啊,地主只管自己不能损失,起义那是朝廷管的,朝廷的成本问题。
地主不知道这么干农民没活路嘛?知道啊!但是和地主有什么关系?
地主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行。
肯定有人会说,地主难道不怕农民反抗嘛?
地主不用怕啊,因为朝廷已经派兵在当地了,朝廷的武装在后面,地主怕什么呐?
而且地主没有违法啊,地主只是按合同收租子而已,你农民不守合同不交租子还要起义。
朝廷也不能治地主的罪啊,但农民要是起义抢东西,那就是违法,朝廷就是得镇压啊。
所以农民起义连绵不绝。
杨应龙这事是一样的,地方只管从杨应龙那搞钱。
杨应龙受不了又如何,造反又如何,自有朝廷大军威慑和镇压。
最终结果也是如此,朝廷承担镇压成本,杨应龙的资产被地方势力瓜分。
地方势力对杨应龙的压榨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了,抓杨应龙儿子讹钱也就算了。
杨应龙儿子都死了,地方势力还是要讹钱,拿尸体都得交钱的地步。
已经把杨应龙当做一盘菜了,完全不在乎杨应龙怎么想了。
都到这份上了,杨应龙和明末农民一样,只能起兵搏一搏,也许还能有生路。
杨应龙原本的打算是打疼明朝,然后明朝再次和谈招安,杨应龙就有了活路。
杨应龙低估了朝廷的决心,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明朝一开始,播州归四川管,后面贵州眼馋跳出来抢播州管理权。
到杨应龙时期四川抢到了播州税权,贵州抢到了播州兵备。
但是因为惯性嘛,杨应龙的私兵经常去帮四川打仗,所以还是和四川那边更好。
就是1590年告发杨应龙谋反的时候,杨应龙的私兵还在帮四川打松潘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