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本来就是天再多发的年份,老百姓自然是希望崇祯皇帝能将更多资源投入救灾,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发动战争。
崇祯皇帝当然可以直接对倭寇宣战,只是这么强行宣战会掉很多稳定度,讹误冲突中的大弟那个傻瓜,就是这么干的。
要不是他背后有个奶妈,早就全面崩盘了。
有了大弟这么个傻瓜充当对照组,崇祯皇帝当然不会胡来。
《礼记·檀弓下》说师必有名。
兴兵开战要有正当的名义或理由。泛指做事有正当的理由。
它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师直为壮,谓出兵理由正当,则士气旺盛,战斗力强,否则难以服众;
其二,无故不得兴兵,防止因贪、怒而穷兵黩武。其核心在于强调战争的正义性。这是文明精神的体现。
就是你要去攻打别国,要有理由,你为什么要去打别人,这就是师出有名。
当然这个“宣称”到底怎么样,就看执行的怎么样了。
如果告诉大家要为收复辽东而战,不说招兵处会被围的水泄不通,估计无偿献血也得排着队才能抽上一管。
如果告诉大家要为西域等地而战,汉人虽然会觉得那地方鸟不拉屎,但毕竟属于汉人的土地,还是能征募到无数汉人士兵。
如果告诉大家,崇祯皇帝要去拿下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印度的孟买和越南的胡志明市,民众普遍会认为崇祯皇帝是不是脑子有病,那地方和汉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为了那个地方去死?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
战争是国家利益冲突到极致的情况下矛盾的集中爆发
关键是,统治者发动战争,民众可不会给统治者卖命,所以要包装,要美化,要让人相信“师出有名”。
这个理由不同时间段也不会一样,相当常用的战争借口有这些。
1.民族主义——我们的民族的土地被外族占据了。
2.帝国主义——成为我们伟大帝国的一份子是他们的光荣!
崇祯皇帝现在两个都能用,毕竟大明是汉人百分百拥有的国家,当然可以玩玩大明帝国主义。
但是这东西最多能支持崇祯皇帝收复琉球,想登陆倭寇那里恐怕得不到多少支持。
大部分人对此既不理解也不支持,因为不明白为什么要去打。
宣称的目的就是让广大民众明白打仗是为了什么,这样既能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提供预备队,也可以在进行战时管理时减少摩擦。
体现在国策上的,就是大明的战争支持度和稳定度。
现在的大明还是一个半市民化的国家,压根不是古典封建主义的国家,所以哪怕是崇祯皇帝要打不是核心领土之外的地方,都要考虑一下民众的战争支持度。
起码也要糊弄糊弄,得骗得过老百姓才行。
......
倭寇什么的,都是大明这边说的,如今负责主持草梁倭馆的幕府重臣,可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倭寇。
他家又不是海贼出身,怎么可能是倭寇?
这家伙其实就是个“打卡武士”,吓唬吓唬人还可以,真打仗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