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抽奖 作品

第一百三十六章 京营要平账

 “英国公,您快接旨啊。陛下都亲自出征去前线了,皇陵的安危,可不就是得在您这样的勋贵头上?如今京营有十二万兵马,为何不能保卫皇陵?”

 听到内阁首辅黄立极的话,英国公张维贤绝望的想要撞墙。

 崇祯皇帝一登基,就派他去清查京营空额。

 结果英国公为了保住京营的空饷,直接给崇祯皇帝报了一个京营没有空饷的事情。

 崇祯皇帝当然知道这群勋贵在说假话,京营每年几百万两的军费额度,和辽镇都差不多了。

 而且和辽镇不同的是,京营不在抗敌的一线,军事压力没那么大。

 而文官可不管你前线不前线的,一样克扣了七成的军费,剩下三成的军费照样有所拖欠,每年实际上能发现下去的军费,只有军费额度的两成左右。

 就这么不到两成的军费,勋贵们能把京营管好了才是逆天。

 人均“带兵多多益善”的韩信是吧?

 可以说,京营的饷额可不亚于辽镇(涨军费前)。

 可辽镇至少有几万真能砍人的战兵,也不算只吃饷不干活,而且辽镇的空额中有相当一部分,被那些辽镇的军头给贪污去换成了家丁铁骑(没家丁遇到满清就是必死)!

 为了自己不在战场上被满清打死,这些辽镇军头哪怕不爱大明,对自己的小命还是比较爱惜的,纷纷在家丁上下了血本。

 可京营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家丁主要是用来看家护院,虽然兵源,战马,武器和盔甲都不错,但是已经长久不上战场了。

 能用这点军费养一养自己家的家丁,剩下养营兵的钱,直接就被京营的勋贵们给分了。

 养完家丁,就剩下那么不到一成的军费,他们哪怕不贪污,也是搞不好军队的。

 这点军费都被分了,那么京营里面除了军官,仪仗队,守门的架子兵,还有极少量能在京城内外应急的家丁,剩下就全部都是空饷的账面兵或者兼职兵。

 所谓兼职兵,就是和北宋的禁军差不多,平日里自己卖烧饼,点兵的时候过来凑个人头。

 这样的部队,谈战斗力这件事,确实是有些过于幽默了。

 不过那时候的崇祯皇帝国策还没点完,兵力还没有集结,也就没有对京营展开大清洗。

 眼下崇祯皇帝的中央军兵强马壮,还控制了东江镇,辽镇,大同镇三大边镇,对京营展开大清洗的时机,就已经事实成熟了。

 英国公心里对于这件事门清,可他没法和崇祯皇帝说啊。

 说自己虚报了兵额?那岂不是欺君?

 不说自己虚报了兵额,那么有“十二万大军”的京营,为何连个皇陵都守不住?

 横竖都特么的是一死啊!

 而崇祯皇帝的勇武,是正儿八经的全大明皇帝里的前四名:朱元璋,朱棣,朱厚照,崇祯皇帝。

 英国公觉得,崇祯皇帝是风里来雨里去的铁骨头,不怕苦不怕难的硬汉子,不爱园子爱海军,不爱美人爱陆军,甚至不求虚名,自己御驾亲征都把指挥权交给李靖的人。

 这样一个人,他到底要什么?

 范增当年对项羽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崇祯皇帝不爱美人,不爱园子,而是主动承担起了华夏天下的重担。

 他都已经是皇帝了,他还要怎么进步呢?

 英国公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极为荒诞的念头:崇祯皇帝在诏书中说的“要让汉人从此站起来”这件事,很可能是真的。

 崇祯皇帝天天在军营里和战士们同吃同住一起训练,不爱美人不爱园子,天天和满清以及各路不吃猪肉的反贼过不去,无非就是想实现“让汉人站起来”这么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