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拥有大量核心人口,但是产能不足(相对于人口)的大明来说,搞什么全精锐,那是完全不现实的。
相反的,通过大量给老百姓发枪,玩一玩超大规模的人海战术,绝对是汉人的最优解。
只要拿起一杆神州初级火枪,汉人火枪兵的武器就能成为这个时代的第一流。
只要会开枪和扣动扳机,就比其他任何一个蛮夷都要强大。
如今的全世界,汉人只拥有4%的耕地,但是却拥有超过全世界60%的人口,而且还都是核心人口,不打世界大战等什么?
4%的耕地,再怎么平均分配,也绝对是不够吃的,最多只有人均的1/15,可不就是要苦哈哈的过日子?
而大明现在的武备也不弱,拥有了神州基地车之后,大明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军工生产能力,真可谓是,天下第一!
大明拥有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90%以上的军工生产能力,想要推平全世界,就不是一个笑话了。
现在就是汉人最强势的时间,如果不能在这里走向海洋统一世界,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按照人海学说:“完美无缺的武器”被高估了,庞大的数量且“够用的武器”才是制胜之道。
【人海突击】是一个有人力、工业双要求的高门槛学说。
而崇祯皇帝有的是人力和装备,缺少的是阳光下的土地,区区神州本土,完全不够用的。
想在大航海时代起飞,没有大量的步兵,纯纯是在做梦。
所以崇祯皇帝组建了大量的明军火枪兵,卢象升就在负责训练他们。
奈何承平日久的北直隶壮丁,早就不能和一直在前线的关陇壮丁和辽东壮丁相比。
这不是汉人有问题,而是单纯没有经过训练。
为此,崇祯皇帝在北直隶重启了征兵制。
当然,这不是纯征兵制,而是征兵制和募兵制的结合。
先征兆汉人壮丁进入军队,训练几个月选拔一下,合格的才有资格当兵。
这种制度结合汉人庞大的人口,崇祯皇帝就根本不可能缺乏兵源和部队。
机动作战专注于速度和调动,切断以及混乱敌人的军队。
火力优势学说专注于发射更多的弹药,相对于宝贵的人命来说,弹药显得相对廉价许多。
崇祯皇帝的精锐部队可以玩玩“机动作战”和“优势火力”,普通部队就只能老老实实的用“优势火力”和“人海战术”!
没办法,崇祯皇帝的工业虽然很强,但是汉人的人口更多,只能走少量精锐集中突破,混合大量步兵填线的路数。
反正对付绝大多数的蛮夷,填线步兵都拥有绝对优势的火力,还能打出极高的战损比,在这种情况下,数量优势比质量优势更重要。
毕竟连三哥拿着落后的武器打东南亚的小国,都能轻松打出一比五的战损比,何况是装备了更先进火枪的明军火枪兵呢?
崇祯皇帝觉得,以明军的素质和武器,怎么也能和东南亚的废物们打出一比十以上的战损比才对。
考虑到大明拥有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90%以上的军工生产能力,还能打出一比十的战损比,这就真的是优势在我了!
过去大半年,卢象升一直忙着抓壮丁,不对,是招募愿意保家卫国的战士。
而他在北直隶,按照法律征召的汉人壮丁,数目足足有五十多万人。
这些人,肯定不会全部要编入明军的,而是要让卢象升训练三个月,从中选拔出精锐编入明军,其他的遣散回家。
每个壮丁,每个月发放一两军饷,一两菜金,一石养家粮,三个月就要支出九两,还不算其他支出。
五十多万壮丁,崇祯皇帝就花了六百多万两的军费。
从这些壮丁里面,卢象升选拔出了十万还算精锐的壮丁,把他们训练成明军火枪兵,主要用来守卫北直隶。
没办法,北直隶兵源的平均素质不能和一直在危机一线的关陇壮丁和辽东壮丁比。
想用他们,就必须先选拔人。
训练他们的成本,比边镇的壮丁更高,这就是过惯了太平日子,承平日久的代价!
可崇祯皇帝想用他们来守卫北直隶,就只能花这笔钱了。
实际上,这个事情谁都能做,戚继光当年就很想这么做,然而万历皇帝和张居正都不会给他这么多钱。
逼急眼了戚继光,只能选择训练成本低的矿工了。
而崇祯皇帝是擅长抄家的土豪皇帝,压根不缺军费,区区六百多万两,小意思!
有了这些明军新兵的加入,北直隶的每一个城池,都可以说是火力异常强大,起码火枪和炸药包是管够的,可以好好招待招待皇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