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的让步 作品

第85章 升任正三品

垂拱殿,紧急廷议开场了。

 此次紧急廷仪参加的人不多,除了皇帝外,只有几位高官和林哲,另外还有一名内侍官负责记录。

 中书侍郎郭亦镇率先出声。

 “林大人,本官有一个疑问要问你,承王案缺乏强有力的物证,你怎么能仅凭汪大人的口供定案?”

 “郭侍郎,口供定案很平常,刑部经常这么干,不过刑部靠的是大刑伺候,而承王案的突破口是汪府的管家汪平。”

 “汪平被抓以后,为求自保未曾用刑便招认了一切,这直接导致汪大人心理防线的崩溃,汪大人也是聪明人,为避免家族受牵连主动认罪,这是非常聪明的举动,这说明汪大人尚有良知,虽然本朝仁义,但对犯有严重罪行之人还是会严惩的。”

 林哲这么一说,似乎蛮合乎情理的。

 中书侍郎郭亦镇不以为然,又问。

 “林大人,是不是你拿住了汪大人什么把柄,以至于汪大人不得不认罪?”

 郭亦镇的这个推测没有一点依据,林哲自然要否认。

 “郭侍郎,如果汪大人不是承王案的真凶,你认为你有能力让汪大人认罪不?”

 林哲这话很实在,如果汪伯全没干过,想让八面玲珑的汪伯全认罪,简直难于上青天。

 庞贤东插言道:“林大人,麻烦你把汪大人押进宫来,我们要当面审问他。”

 林哲一脸的可惜。

 “庞枢密,有点遗憾,汪大人昨日写完认罪书后黯然自刎了,诸位大人想见汪大人怕是要亲自前往了。”

 林哲此言一出,几位高官一阵骚动。

 参知政事钱伯华第一个站出质问林哲。

 “林大人,你这话什么意思?汪大人会自缢?他怎么会自缢?”

 怎么会自缢?就凭他是承王案真凶,这难道还不够吗?

 林哲面对参知政事钱伯华的质问很是不爽。

 “钱大人,林某不知你是怎么想的,不过林某认为汪大人自知罪孽深重选择自缢,完全是为了逃避对其家族的严惩。”

 “不能让汪大人阴谋得逞了,汪大人虽没了,可他的家族还在,必须对其家族进行严惩,不然怎对的起承王。”

 林哲的话让几位高官惊骇不己,几位高官刚才还在奇怪汪伯全为何要自缢,林哲却提了要严惩汪伯全的家族,这怎不叫几位高官颤抖。

 皇帝正欲插言表明自己的立场,中书侍郎郭亦镇又开口了。

 “林大人,严惩的事先放一放,当务之急是要搞清楚汪伯全自缢的真相,没有真相,何谈公平?”

 这不搞笑了,一个杀承王的真凶自缢死了,你们居然要查真相?

 你们怎么不查汪伯全杀承王的真相?

 林哲当即对郭亦镇进行了反驳。

 “郭侍郎,汪伯全自缢有那么重要吗?作为承王案的真凶,他真不值的同情。”

 “相反你得对承王案多上一点心,毕竟是王爷,当初如果早点全力查办,也不至于让汪伯全逍遥这么久,以至于找不到一点物证,还严惩的事先放一放,郭侍郎你是不是同情汪伯全这个真凶?”

 林哲也毫不客气,他直接给郭亦镇扣了一顶帽子。

 皇帝趁机接口道:“林大人讲的对,必须严惩汪伯全及其家族,朕也是这个意思。”

 皇帝讲的太及时了,陆知心如果再不出声,恐怕就要形成决议了。

 这可不行,汪伯全虽然是真凶,但其家族是无辜的。

 “官家,严惩是必须的,不过必须把事情调查清楚,不能听信一面之词,如果是因误会而起,是不是要从轻一点?毕竟我朝一向以仁义着称,岂能鲁莽行事。”

 陆知心对汪伯全还是有几分怜悯的,不然他不会为汪伯全讲话,其他几位高官见状立刻附议。

 林哲冷不丁说道:“陆中书,你想过承王没有?依你所讲对承王公平么?”

 “在你们眼里,承王还不如汪伯全么?你们这样干,有没有心痛的感觉?虽然承王干过一些不体面的事,但汪伯全没资格动承王,所以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林哲态度坚决就是要严惩。

 中书侍郎郭亦镇再度出来怼林哲。

 “林大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岂能由你一人说了算,并且中书大人己经讲的很清楚了,大家照办不就完了,如果对此事有异议,那就容后再议,下面请林大人退场。”

 郭亦镇猛地冒出一句让林哲退场,这非常奇怪,难不成他们还要密谋什么却怕林哲反对。

 林哲装作没听见,想赖着不走。

 中书侍郎郭亦镇继续针对林哲,他的声音还提高了不少。

 “林大人,麻烦你退场,等下各位大人有重要的事情商量,你在不合适。”

 郭亦镇话己经讲的很清楚了,林哲再赖似乎就不合适了,林哲却想赖下去。

 毕竟来一次不容易,这种紧急廷议一般官员可没份参加。

 皇帝不想林哲中途退场,有林哲在,皇帝底气也要足一些。

 “郭侍郎,既然参加了紧急廷议,就没有中途退场的理由,你有什么事,快讲就是了。”

 皇帝本就十分讨厌中书侍郎郭亦镇,早就想训斥了他,现在这口气己经算是客气了。

 郭亦镇心知肚明,他不敢回皇帝的话。

 陆知心看在眼里,他迎着皇帝的目光说道:“官家,郭侍郎也是忠心一片照规矩行事,林大人级别不够,叫他参加今日之紧急廷议只是询问承王案而己,现在询问完毕,林大人理应要退场。”

 陆知心据理而说,郭亦镇怕皇帝,陆知心可不怕,并且他们这边有理就没有后退的可能。

 皇帝不想跟陆知心起冲突,但话还是要讲的。

 “陆中书,你怎么做事朕不管,不过林大人在这不碍谁的事,你们该干嘛就干嘛。”

 皇帝算是给足陆知心面子了,若是哪个还有意见的话,那皇帝绝对不会客气了。

 林哲觉得皇帝讲的太孱弱了,皇帝似乎有点怕陆知心,林哲必须借着皇帝的话头打压一下陆知心他们。

 “陆中书,林某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你们等会要议的是提董侍郎当吏部尚书之事,这是好事嘛。”

 “这说明你们对董侍郎蛮有信心,只不过你们的所做所为很让人疑惑,大宋朝没人了么?难道除了董侍郎之外就找不到另外一个人做吏部尚书了么?”

 林哲抢先下手,把陆知心他们等会要议的提前暴了出来,这让中书侍郎郭亦镇很是尴尬。

 中书侍郎郭亦镇本来按计划是要拿知谏院刘羽的奏折参林哲一下的,郭亦镇讲着讲着把这事给忘了。

 既然林哲不肯退场,不如现在就把刘羽的奏折拿出来参,让林哲的大胆猜测彻底失效。

 “官家,微臣之所以让林大人退场,主要是刘知谏上了一份奏折,弹劾林大人护卫承王不力,微臣很认同这个观念,认为林大人必须负这个责任,否则以后很难保证没有类似事件发生。”

 郭亦镇见招拆招,玩这一手还是比较在行的,陆知心很满意郭亦镇的这个随机应变。

 林哲一怔,这个郭亦镇也真龌龊,承王案都要结案了,还来提这个,是不是有狗急跳墙的味道?

 其最终目的肯定是为了董侍郎升官,简单来说郭亦镇这个算盘打的不错,林哲必须给郭亦镇以痛击。

 “郭大人,刘知谏是不是没事干?亦或是吃撑了,才会如此胡言乱语乱上奏,大理寺的护送无论从哪看都合规,要说追究责任,陆中书当为首责。”

 “陆中书身为文官之首,其麾下官员行刺承王,陆中书就有失职之嫌,刘知谏作为谏官之首,对汪伯全就有失察之责,这两种责任都不小,必须把这两个责任先处理了,再来讨论其他的也不迟。”

 林哲跟郭亦镇玩起了责任游戏,这让在场的高官咋舌不已,大宋朝至开朝以来,哪追究过这两种责任?

 这两种责任听都没听过,要是都追究这种责任,那谁还敢做长官?不都被下属坑沟里了么?

 中书侍郎郭亦镇瞧出了在场高官的不满,他底气十足的对林哲说道:“林大人,你这才是真的胡扯,我朝从未有过这样的责任,你休得扰乱大家的注意力,相反你的责任跑不了。”

 中书侍郎郭亦镇就是抓住林哲的责任不放。

 林哲对中书侍郎郭亦镇所说爱理不理,反正有皇帝在那顶着,你郭亦镇讲了不算,那就这么耗着吧。

 陆知心可不想这么耗着,他还想早点散朝呢,可现在偏偏没有办法赶林哲走。

 若赶不走林哲,贸然提董侍郎升尚书之事只会被阻止。

 眼下的郭亦镇似乎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或许今日的这个紧急廷议就不该叫林哲来。

 董太妃那边恐怕又得食言了,陆知心一想到这个一脸不爽,丢面子的事一再发生,换谁也开心不起来。

 郭亦镇也是头大的很,他原本的设计很完美,可一经实施起来便都是问题。

 首先要林哲退场便遇阻,其次参林哲一本也没鸟用,林哲反过来还要追究陆中书的责任,你说搞笑不搞笑?

 郭亦镇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强驱林哲了,理由照样是林哲品级不够,这种紧急廷议他无权参加。

 在场高官纷纷附和,尤其是陆知心,他要求林哲立刻离场,否则他就不客气了。

 从这就可以看出陆知心己经沉不住气了。

 最为关键的是皇帝似乎不想扛了,皇帝要是松口了,那林哲不走都不行了。

 林哲非常清楚这种情况下,他要是走了,皇帝肯定会送陆知心一个人情,让董侍郎升尚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