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三百五十九章 老朱:熥儿要踢到铁板了!(第2页)

 如此一来,武库司的刀枪自然沦为众人的笑谈。

 当然,如今大明初立,老朱要求又极严,此时的武库司,还不至如此。

 后面每况愈下,存放的兵器甚多,却无人每天去勤加保养,才走到那等境地。

 至于光禄寺的茶汤,指的是光禄寺所供应的茶汤价格昂贵,可口感却极差,令人难以下咽。

 而太医院的药方,背后也有着特殊缘由。

 太医们为皇帝和皇亲国戚诊治疾病时,为避免出现差错,招来灾祸,但凡用药治病,都极力追求一个中正平和的原则。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

 任何药物必然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

 但太医院所开出的药方,药效温和得如同日常饭菜一般。

 对他们而言,药是否有实际疗效并不重要。

 关键在于这药服用后,绝对不能产生副作用,绝对不能引发任何问题。

 这是因为太医们都秉持着明哲保身的态度来治病。

 倘若病治不好,那还可以归结于天命难违。

 可若是下药过猛,因药物导致病人出现哪怕一丁点问题,那便是砍头抄家、乃至灭族的大罪。

 确切来讲,皇帝或者重要的皇亲国戚病逝后,朝廷都会仔细复查其治病期间服用过的药方。

 只要药方中有一味药药效强劲,便极有可能认定病人的死亡与服用此药有关。

 开具这一药方的太医,脑袋可就难保了。

 反之,若开具的都是“虽无明显疗效,但绝对不会产生不良作用”的药方。

 那么,事后无论如何复查,责任都难以

归咎到开方的太医身上。

 如此这般,便形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闭环。

 长此以往,太医们所开的药方,几乎都毫无实际药效,主要起到滋补身体作用的药。

 至于疾病能否痊愈,就全靠病人自身的身体素质去扛了。

 老朱的身体长期饱受病痛折磨。

 太医们却因为畏惧不敢真正对症下药、不敢使用猛药,只是一味地采用温和调补的方式。

 这无疑是老朱病情难以有效改善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

 然而,朱允熥的出现,科学方法的引入以及医学期刊的创办,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

 医学期刊上刊载的学术文章,对各类疾病的治疗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证。

 以前,许多病症该用何种药物治疗,往往模糊不清。

 各家医生自说自话,都能说出一点道理来。

 如今,有了科学的论证,便变得清晰明确起来。

 如此一来,太医们再也无法推诿敷衍了事。

 另一方面,有了确凿的科学依据,用药的责任,不再仅仅由开方的太医一人或几人承担。

 只要论证结果表明,确实该用此药治疗,便无须担责。

 并且,借助学术期刊,诸多隐世名医被引入大明科学院、太医院以及京师大学。

 有了这些医术精湛的“大医”加入,治疗方案相较以往自是更为精妙有效。

 于是,老朱的身体状况也在这一天天中逐渐好转起来。

 此时,吉垣正恭敬地站在一旁,轻声念着锦衣卫和检校今日刚呈上来的情报消息。

 “杨士奇在都察院受挫了?”老朱听闻吉垣的汇报,陡然睁开双眼,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想当初,那个初次面圣竟敢在老朱面前坦然落子,与之对弈的年轻人,着实给老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毕竟年轻气盛,又身处高位,难免会有些骄纵,让他多积累些经验倒也不错。”

 老朱微微眯起双眼,似是在回忆着什么,语气中透着几分感慨。

 吉垣微微欠身,不敢贸然接言。

 他深知,对于老皇帝对朝中大臣的评价,自己绝不可随意插言多嘴。

 老朱继而又道:“蓝玉在女真实施的划分土地、变革税制之举,想必都是熥儿的主意吧。”

 “他倒是真的敢想敢做啊!”

 “他这样做,会让很多人寝食难安。”

 言语中,感慨万分。

 “这全是陛下圣明。”

 “奴婢听闻女真的百姓都对陛下感恩戴德。”

 “许多人家都供奉起了陛下的牌位,每日早晚焚香跪拜,敬奉为至圣帝君。”

 “这可真是陛下积下的天大功德啊。”

 “想必往后女真定会对咱大明心悦诚服、彻底归心。”

 吉垣赶忙接言,满脸谄媚地奉承着。

 他心里清楚得很,只要涉及到朱允熥的事,顺着老朱的心意说几句好话,总归是没错的。

 然而,今日的老朱听了这话,却缓缓地摇了摇头,脸上的笑意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凝重之色。

 “此事哪有这般容易?眼下那些官员,不就已经准备对上书言事的书生们动手了吗?”

 老朱的身体,缓缓从藤椅上坐起身来,轻轻抬了抬手,身旁侍奉的宫女立刻心领神会,急忙递过来一杯解暑的凉茶。

 老朱接过茶杯,轻抿了几口,放下杯子后,才开口道:“血书求救一事,倒是来得正是时候。”

 “熥儿这孩子确实聪明,懂得利用此事大做文章。”

 “眼下大明正全力推动出海之事,自然是要营救那些被拐卖、被绑架的百姓。”

 “方可避免影响朝廷出海的国策,受到此事的影响。”

 老朱说到这里,话锋微转。

 “但那些人,未必会配合。”

 “他们依旧会请求处理书生上书之事,坚决反对营救海外的百姓。”

 “熥儿还是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

 “他以为自己如今身为皇帝,又看到百官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便以为无人敢站出来反对。”

 “可实际上,真到了关键时刻,那些人就会联合起来。”

 “熥儿如今仍按兵不动,却不去先下手为强,恐怕是要在此事上,踢到铁

板了。”

 吉垣闻言,心中一惊,赶忙小心翼翼地问道:“太上皇,那是否需要去提醒一下陛下呢?”

 自从老朱“假驾崩”躲入后宫之后,吉垣便以太上皇来称呼老朱,以此来与朱允熥区分开来。

 毕竟,老朱时常提及朱允熥,而吉垣在接言时,只能以陛下称呼朱允熥,自然也就不能再像从前那般称呼老朱为陛下了。

 “不必了!”

 老朱摆了摆手。

 “吃一堑,长一智。”

 “熥儿这一路走来,太过顺遂,难免会滋生骄傲之心。”

 “让他受些挫折,对他而言并非坏事。”

 “何况,这些人目前还不足以影响熥儿的地位稳固和大明江山的安稳。”

 “熥儿若想成就一番大业,这一关,迟早是要面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