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三百五十八章 让箭矢飞!起风了!(第2页)

 许多村庄的田地,往往集中在一两户大姓家族手中。 

 这些人,虽称不上豪门巨富,只是普普通通的“乡绅”。 

 但他们数量庞大,如同繁星遍布,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十分强大。 

 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大明帝国的根基所在的人。 

 在他们各自的地盘里,这些乡绅往往能够一呼百应,拥有着近乎绝对的权威,说一不二。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在乡绅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朝廷的威严都远远不及他们。 

 也正因如此,就连大明朝廷派往地方的流官,诸如县令之类的官员,为了维护当地统治的稳定,也只能选择与这些乡绅交好合作。 

 这些乡绅,无疑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支柱。 

 一旦失去他们的支持,大明的基层治理便会陷入混乱,难以正常开展。 

 不仅如此,朝堂上的大臣,各级官吏,他们的家族,在自己的家乡,也大多是颇具影响力的“乡绅”。 

 可以说,满朝官员尽地主,满朝官员皆乡绅! 

 土地改革和税制改革,恰恰要触碰到这些人的切身利益。 

 可想而知,这场改革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光是朝廷官员这一层,就没有多少人会真心支持。 

 官员们全部都不支持,就算是皇帝,又能如何推进这事呢? 

 谁去办这事呢? 

 所以,这必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 

 就如同将领要带兵打仗,必须先鼓舞士气一样。 

 要不然,军无战心,就会一触即溃。 

 从朝廷的士大夫,勋贵武将,到地方乡绅,他们构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 

 没有他们的支持,皇帝纵使是一意孤行,也难以成事。 

 故而,朱允熥才会采取“大造声势却不动如山”的策略。 

 决定先让改革的“箭矢”在空中多飞一会儿,静待时机成熟。 

 待到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逐渐形成滚滚大势。 

 到那时,诸多事宜,自会如瓜熟蒂落般水到渠成! 

 也正因深知此中利害,杨士奇在见到御史呈递给他的那封信后,才不动声色地收了起来,只道容后再议。 

 其目的便是要暂且将此事压下。 

 毕竟,当下朝廷既不能惩处那写信的书生,从而扑灭这好不容易燃起的“火苗”,亦不能公然表态支持该书生的主张。 

 以拖待变,实乃当下唯一可行之策。 

 至于书生信中那些夸大其词的言论,若说是诽谤,倒也不为过。 

 然而,相较于推行税制改革这等至关重要的国策而言,些许过激的言辞,又算得了什么呢? 

 书生们总归是要为自己的观点找寻支撑的。 

 待日后有了时机,再稍加敲打一番便是了。 

 只是,这番心思却绝不能宣之于口。 

 否则,便等同于承认自己对诋毁圣上之言毫不在意。 

 那便是对陛下的不忠。 

 况且,就连陛下目前也无法为其辩解。 

 只因时机尚未成熟,这项国策还无法即刻推行,陛下自然不会公开表态支持。 

 思绪飞速流转之后,杨士奇再次看向眼前那咄咄逼人的御史,心中既恼怒又有些懊悔。 

 自己身为朝廷的政务大臣兼左都御史,怎能与一名普通御史在此意气用事,做那口舌之争! 

 即便赢了这场辩论,对自己又有何益处呢? 

 反而会让这与自己为敌的御史,落下一个不畏强权,敢于公然顶撞政务大臣和左都御史的美名。 

 日后即便被革职流放,也会赢得众人称赞,赞其“有胆识,乃忠贞不屈的直臣”。 

 而这,恰恰是都察院里众多御史言官一生所梦寐以求的。 

 自己这岂不是在给其送上由头吗? 

 他毕竟年轻,虽一向性格沉稳,但自从被朱允熥提拔重用以来,可谓一路顺风顺水。 

 年纪轻轻便已位居一品,权倾朝野。 

 时间一长,难免便多了几分锐气,不再似初遇朱允熥时那般稳重内敛。 

 但杨士奇终究非等闲之辈。 

 此刻虽遭人再三顶撞,却并未被激怒,反而在内心深处展开了深刻的自我反省。 

 “我身为政务大臣,对朝廷的国策自然比你清楚。” 

 “孰轻孰重,我心中自有分寸。” 

 杨士奇的声音逐渐变得沉稳平和,不再像之前那般尖锐,反倒多了几分从容淡定。 

 “陛下刚刚已降下旨意,明日将召开大朝会商讨此事。” 

 “你既然自称是忠君之臣,还是好好思量一番,如何为君父排忧解难吧。” 

 言罢,他便拂袖转身,头也不回地向外走去。 

 大堂内,众御史目送左都御史离去,直至其身影消失不见,才纷纷将目光转回到之前那名一直与他唱反调的御史身上。 

 众人的眼神各异,神色复杂。 

 有人在心中暗暗钦佩此人的胆量,竟敢公然顶撞位高权重的左都御史。 

 也有人觉得他这是在自寻死路。 

 杨士奇是何许人也? 

 那可是陛下都极为倚重的股肱之臣。 

 虽说都察院里的御史各自独立,他们也并非左都御史的下属官僚。 

 但仅凭杨士奇政务大臣的身份,要收拾一个小小的御史,办法还是有不少的。 

 毕竟,如今朝廷的政令大多出自政务处。 

 见众人都看向自己,那名御史微微挺起胸膛,霍然起身道:“都察院内,还有其他书生所写的书信,内容也大致相仿,皆是诋毁圣上的狂妄悖逆之言。” 

 “待明日朝会,我定要将其当面呈于圣上。” 

 他的言语间满是自信,坚信陛下看到那些书信后,定会龙颜震怒。 

 毕竟,哪一位帝王能容忍下属如此诋毁自己治理下的国家呢? 

 自古以来,帝王对此类事向来极为重视。 

 圣上的声誉,高于一切。 

 这时,人群中有一名御史像是自言自语,又似在提醒众人般,轻声说道: 

 “我等虽未将书生们满是狂悖之言的书信呈于陛下,但你们切莫忘了,陛下手中还掌控着探听司、锦衣卫、检校等一众耳目。” 

 “金陵城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监视。” 

 “书生们上书所言之事,早已引起金陵城不少百姓的热议。” 

 “我等未将书信呈上,但锦衣卫、检校以及探听司,想必早已将此事禀明陛下了。” 

 此语一出,那名御史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是啊,有人用血书给都察院,向朝廷求救,此事都察院并未上报,连执掌都察院的左都御史杨士奇都不知晓,可陛下却竟然先知道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陛下手中的特务机构的厉害。 

 说是无孔不入,也一点都不为过了。 

 要求朝廷改革税制的声浪,远比此事更大,寄给都察院的信都有无数封了。 

 虽然御史们将这些信都压下去了,可陛下真的就不知道吗? 

 绝对不会! 

 然而,既然陛下早已知情,却一直未作任何反应,那陛下的态度究竟如何呢? 

 不容他多想,又有一人开口道:“这血书求救之事,竟引得陛下如此重视。” 

 “甚至还要为此专门召开大朝会。” 

 “恐怕此事并非如此简单吧。” 

 他的话音落下,众御史皆陷入了沉思。 

 刚才那封圣旨的声音言犹在耳,看样子陛下的怒气不轻。 

 而怒气的源头,又正是他们都察院。 

 是他们压着不报,才导致皇帝动怒。 

 但这般大的怒火,只怕此事还另有隐情! 

 “起风了!”不知是谁轻声呢喃了一句。 

 一阵风从敞开的大门外呼啸而入,吹起了桌案上的纸张。 

 刹时间,纸张漫天飞舞,散落一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