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三百五十七章 草民之危与朝廷大事!圣旨!

 众人听闻此言,不禁面面相觑。

 自朱允熥颁下旨意,允许天下臣民向都察院呈递信件,检举官员的不法行径后,大明上至各级官员,下至普通黎庶,纷纷掀起了一股向都察院投递检举信的热潮。

 都察院每日收到的信件堆积如山。

 在这浩如烟海的信函之中,谁又能清晰记得其中某一封信的具体内容呢?

 然而,既然杨士奇特意强调此信乃是以血书写而成,那理应格外引人注目。

 翻阅之人,想必也还有印象。

 此刻,官员们的目光四下张望,眼神里满是对彼此的探寻与询问。

 “用血书写的求救信?”

 一名御史抬手轻拍额头,道:“我想起来了,不久之前,我确实见过这么一封信。”

 他微微顿了顿,缓缓说道:“据信中所言,有人打着前往海外求财的幌子,以高额报酬为诱饵,大肆招募人手。”

 “等这些人被哄骗至海外后,便将他们囚禁起来,逼迫其中的男子充当苦力,从事繁重的体力劳作,而女子则惨遭凌辱,沦为他人的玩物。”

 “那些恶徒不仅分文不给报酬,还动辄对他们拳脚相加,肆意殴打。”

 “要是有人胆敢反抗,更是会施以酷刑,手段残忍至极,甚至不惜将人杀害。”

 “这些恶人与当地土著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因此,土著的将领还派兵庇护这些奸贼。”

 “大明百姓身处异国他乡,孤立无援,根本无力抗衡,这才无奈写下血书,恳请朝廷出兵营救。”

 杨士奇闻言,眉头不禁微微蹙起,目光如炬,紧紧盯着那名御史,质问道:“既然如此,为何不见你上报此事?”

 那名御史苦笑着摇了摇头,满脸无奈地解释道:“大人,都察院职责在于监察百官,这营救之事,并非我们都察院的分内之事啊。”

 “况且,此人是在海外被骗,朝廷又怎会仅仅为了一名普通百姓,便兴师动众出兵营救呢?”

 “这事儿听起来实在太过荒诞。”

 “所以,看完信后,下官便吩咐书吏依照规定,将其记录在案,随后便把这封信归到了错误信件一类。”

 “大人若要追查,记录肯定能查到,至于那封信是否已经销毁,下官实在不太清楚。”

 每日寄往都察院的信件数量实在太多了。

 倘若每一封信都要御史亲自过目,那都察院的御史们恐怕什么事都不用做,整日光顾着看信了。

 故而,此前杨士奇早已定下规矩,但凡收到的信件,皆需先由书吏在大堂当众拆开。

 再由两名书吏分别仔细审核,提取关键内容,详细记录。

 同时,依据信件的性质进行分类归档。

 按照检举信的重要程度,将其划分为五级:特别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以及最低级的错误信件。

 至于检举内容是否属实,有无诬告情形,或者是否查无实据,都会另外进行标注。

 所谓“错误信件”,是因为寄往都察院的信件中,除了正常检举官员的信件外,还有许多令人啼笑皆非、莫名其妙的信函。

 有的是纯属捕风捉影的诬告,比如“我看见县太爷去了张财主家做客,他们肯定是在暗中勾结”。

 有的则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像“我家的猪丢了,恳请都察院的青天大老爷为民做主,帮忙找回我家的猪”。

 还有的毫无实质内容,仅仅在信中写道“我怀疑某某官员贪污受贿,都察院赶紧派人来调查一下”。

 更有甚者,有人干脆直言“我写信就是想试试,都察院到底能不能收到我写的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纯粹是寄错、写错的信件。

 拆开一看,里面的内容或是求爱告白,或是商业洽谈,或是家长里短的琐事……

 更多的则是将本不属于都察院管辖范畴的事情,写信要求都察院介入处理。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许多人眼中,都察院权力极大。

 那些官员对都察院的御史忌惮不已,百姓们自然而然地认为都察院无所不能,能处理各类事务。

 另一方面,也由于众多百姓对朝廷体制了解有限。

 不清楚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导致写信时寄错了部门。

 总而言之,世间之人,百人百性,形形色色。

 向都察院投书之人,来自

大明的五湖四海,人数繁多,奇葩自然也多。

 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信件便纷至沓来。

 面对这海量且繁杂的信件,都察院不得不着手进行分类处置。

 对于那些被判定为“错误”的信件,处理方式各有不同。

 有的会被转交到朝廷其他职能相关部门。

 有的则在归档之后,还会再次进行复查,待反复确认无用后,再予以销毁。

 正因如此,当杨士奇发问时,那名御史才这般回应。

 杨士奇听闻,脸色骤变,厉声斥责道:“人命关天,亲属以血书求救,这般紧急且沉重之事,尔等怎能如此漠视,竟将其视作儿戏?”

 “即便此事不属于都察院的直接管辖范畴,也理应将信件迅速移交刑部,由刑部展开调查。”

 “或上呈政务处,请求朝廷定夺处理。”

 “又怎能随随便便将这等关乎生死的信件,归入错误分类之中?”

 “你身为御史,身负监察重任,却不严格把关,犯下如此严重的过错,你这分明就是玩忽职守!”

 “你对得起自己御史的身份,对得起陛下给你的俸禄吗?”

 那御史听到杨士奇这番声色俱厉的痛斥,顿时如遭雷击,哑口无言,头也不自觉地低垂下去。

 其他官员见状,亦是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

 整个都察院一片死寂,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杨士奇训斥完毕,目光如炬,扫视众人,而后沉声道:“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把那封血书找出来!”

 负责管理档案的书吏,听闻左都御史发怒,吓得脸色煞白,不敢有丝毫耽搁,如同一道疾风般,迅速冲进档案房。

 在那堆积如山、杂乱无章的废弃书信堆里,一番紧张焦急的翻找后,终于找到了那封血书。

 杨士奇快步上前,接过血书,缓缓展开。

 刹那间,那触目惊心的鲜红字迹,如同一把利刃,直直地刺入他的眼帘。

 “都察院的大人们,小民叩首泣血,求您为草民做主,救救我那苦命的家人!”

 “草民本是大明普普通通的百姓,一家人本本分分过日子。”

 “谁能想到,灾祸突然降临。”

 “前些日子,有一伙人花言巧语,说海外有大把的钱财可赚,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

 “草民的儿子一时糊涂,信了他们的鬼话,跟着去了。”

 “可谁知道,这竟是个天大的陷阱!”

 “我儿子到了海外蛮荒之地,就被那些黑心的恶徒囚禁起来,沦为奴隶。”

 “据侥幸逃回来的人说,他们根本不付任何工钱,却每天都要做着牛马一样的重活。”

 “吃不饱、穿不暖,稍不顺那些恶人的意,便是一顿毒打。”

 “身上到处都是伤痕,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更让人痛心的是,和我家人一起被骗去的,还有好多同乡,男女老少都有,他们也都遭受着同样的折磨。”

 “恶徒丧尽天良,被囚禁之人种种惨状实不堪入目,女子遭受万般凌辱自不待言,甚至被斩手斩脚,掏心掏肺,亦不计其数。”

 “言语难以形容其悲惨,只恐污了大人们的耳目。”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如刀绞,只恨自己无能,不能立刻救儿子回来。”

 “如今朝廷鼓励咱百姓出海谋生计,可要是任由这些恶徒为非作歹,谁还敢冒着生命危险去啊?”

 “这不是把人往火坑里推吗?”

 “我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只能向大人们求救了。”

 “恳请都察院的大人们,把我的这封信上呈给朝廷。”

 “求陛下大发慈悲,派兵出海,救救那些被困在海外的可怜人。”

 “让他们能早日回到大明的土地,和家人团聚。”

 “草民在这里,给各位大人们磕头了,盼望着能早日得到朝廷的回应,救我家人于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