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二百二十六章 大工程!大明的稀奇事!

 秋收之后,农忙时节过去。

 与很多人现代幻想中并不一样。

 古代的农民,虽然生活很苦很累,但工作的时间,却反而没有后世现代牛马的工作时间长。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这个时代的农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对底层农民来说,晚上加班是不可能的。

 因为照明是很贵的。

 没有光亮,想加班工作也加不了的。

 晚上必须得睡觉休息。

 夏天还好,因为日照时间很长。

 冬天昼短夜长,休息睡觉的时间足足的。

 其次是,与工业社会的生产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进行不一样,干农活是有季节性的。

 也就是从农作物播种到收获这几个月,才是生产季节。

 特别是播种期间和收获时节,忙得热火朝天,累得只想趴下。

 但过了收获季,马上就能闲下来。

 很简单,因为你想干活也没有活干了。

 地里都不长庄稼了,你干什么活呢?

 想干也没得干!

 正因为如此,古代农民的生活虽然苦,但实际工作时长却是远远也比不上后世996,甚至007的牛马们的。

 不过嘛,知道农民农闲没活干了,朝廷就得想法照顾照顾他们。

 征发大量的农民去服徭役,继续干活!

 徭役的作用有二。

 一是国家进行工程建设,比如修路,修宫殿,修城墙,修堤坝,挖运河等等。

 这里面耗费劳力最多的是修宫殿和城墙。

 比如说长城可不仅仅秦朝修建起来的。

 后世历朝历代一直在修。

 其规模并不弱于秦长城,只是工期没有秦朝时那么赶,花费的时间更长罢了。

 宫殿就更不用说了。

 可不仅仅只有皇宫。

 还有很多皇家花园,行宫。

 经常会建新的。

 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当然要征发数不清的劳力才能修筑完成。

 相比之下,与后世人想像不一样的是,修路在古代通常并不算多大的工程。

 至于修堤坝和运河,这得视不同的年份而定。

 某年黄河溃堤了,重修大堤自然就成了那一年大工程。

 但正常年份,河堤只需稍加修缮,工程量也不大。

 甚至是根本不修。

 运河亦是如此。

 正常年份修缮维护只是小打小闹,遇上大修或重挖的时候,才会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总体上来说,工程建设的规模从投入的资金多少可以比较出来,朝廷投钱最多的永远是修城墙,其次是修宫殿。

 其他的都比不上。

 从统治的角度上说,修城墙是为了防范外敌入侵或者内部敌人(境内的城池),巩固统治。

 而修宫殿则是为了让统治者好好享受。

 这两项是绝对刚需。

 与此相比,老百姓的民生需求,则要为这两项刚需让步。

 总不至于给老百姓修建能遮风蔽雨的房子,比给自己建宫殿还重要吧?

 对统治者来说,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征发百姓服徭役的第二个作用是,不让农民在农闲的时代,完全闲下来。

 一大群人整天无所事事,就会整日里想七想八,琢磨这琢磨那,弄不好得想出一些不好的东西,然后造个反玩玩?

 不让他们闲下来,他们便没时间去想太多,更没时间去闲聊交流,拉帮结派,组织人马……

 他们造反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统治也就安稳了。

 基于这两点,让百姓服徭役的作用是巨大的。

 不过,今天与往年不一样。

 今年朝廷并没有征发一个民工去修宫殿。

 虽然宫殿确实也有部分在重建,修缮。

 老朱离开后,皇宫里的窗户,在朱允熥的命令下,都换上了玻璃窗。

 许多房间的地面上,也用水泥重新做了防潮,再在上面铺上皇宫专用的地砖。

 金陵城的宫殿原是填湖而建,地势较低。

 一到阴雨天气,地面便潮湿无比。

 这个问题十分严重,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的程度。

 但宫殿修缮,都是朱允熥拨付了银子,雇佣民工进行的,而非征发的徭役。

 当初老朱刚登基称帝不久,对家乡怀念不已,下旨营建凤阳中都,准备将来迁都凤阳。

 为此征发了几十万民工。

 结果是修建宫殿的民工和工匠对无偿服役十分怨恨。

 竟在宫殿中埋下了咒符、泥人和木人等物品,以诅咒宫殿的居住者。

 即所谓的厌胜之术。

 老朱勃然大怒,一度扬言说要将修筑凤阳中都的几十万民工全部处死。

 后来经工部尚书薛祥再三劝谏,才放过那些工匠,却还是处死了一千余人。

 这件事也促使老朱最终放弃了迁都凤阳的计划。

 当然,放弃迁都凤阳的原因不止于此,此事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无论如何,这都是前车之鉴。

 虽然朱允熥并不信什么厌胜之术。

 可若真有人偷偷这样做,心理上还是难免会犯恶心。

 毕竟是自己日后要居住的地方,不如付工匠们工钱,给他们很好的待遇,让他们开开心心的干活,不闹出什么事端。

 何况,此次宫殿修缮所投入的资金并不多。

 对如今财政充盈的大明朝廷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至于城墙建设,朱允熥已下达了命令,草原已经被大明征服,后世从此永不筑长城。

 各地的城墙也一律不得再建。

 时代已经变了。

 再修建城墙,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严重阻塞交通。

 至于说纯粹的观赏,那眼下大明的城墙真的太多太多了。

 今年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工程,主要是三项。

 首先是修路肯定是继续的。

 这是极为关键的基础工程。

 在《大明日报》的宣传下,各地百姓对于自己家乡修建水泥路的热情很高。

 这是对他们都有好处的事,百姓们自然很乐意。

 其次则是堤防和水库的建设。

 历朝历代,对河堤的建设都还是比较重视的。

 正常而言,每到冬季都会修缮河堤。

 相比之下,水库的建设则很少会进行。

 历史上,大规模的水库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了。

 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修建的水库寥寥无几。

 与江河两岸必须建堤坝不一样,在许多地方,水库并没有非建不可的理由,有时候反而会阻碍洪水的下泄。

 兴建水库存在不小的风险,稍有不慎,水库渗水漏水,便有可能造成溃堤,那便不是造福百姓,而是祸害百姓了。

 不过,世界上的事,都是有利有弊。

 只要利大于弊,就可以做。

 如今有了水泥,大明制造局炼铁炼钢的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冶炼规模更是扩张了几十倍,成本也大幅度下降,大量兴建水库的时机,已然成熟。

 今年冬修,水库建设也就成了重点。

 第三项大工程,则是朱允熥亲自制定的三千座大型粮仓建设计划。

 为此,他特意与大明制造局的工人,会同科学院的研究者一起,绘制了标准粮仓建设图纸,并制定了详细的建设标准和施工方案。

 要求各地官府,迅速按照方案兴建粮仓。

 各级官员签订军令状,逾期未完成工者,斩!

 验收质量不达标者,亦斩!

 如火如荼的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铺开。

 东宫,院子里。

 朱允熥正坐在新建的亭子里,一边悠闲的吃着点心零食,一边讲述着经济学的常识,原理,以及自己对大明经济和眼下状况的看法。

 旁边的书桌上,一名二十岁左右的男子正认真听着,不时挥笔记录。

 他叫杨荣,不久前,夏原吉受邀回国子监讲学,讲完后,让听课的学子们都写文章阐述己见,一眼便看中了杨荣写的文章,认为此人虽然年轻,却颇有见识。

 正值朝廷用人之际,夏原吉便将他推荐给了太孙殿下。

 朱允熥翻了下此人的履历,发现他多半便是后世历史上有名的“三杨”之一,与杨士奇齐名的杨荣。

 于是将他带在了身边,加以培养。

 此前给老朱写信,就是杨荣代笔。

 毕竟,朱允熥的毛笔字写得太差,而且笔迹一眼就会被老朱认出来。

 既然老朱没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而是用普通人的身份给《科学》期刊投稿,那朱允熥当然也用“编辑”身份和他通信了。

 老朱还在赌着气呢,以孙子的名义写信,肯定就不会回信了。

 因为代笔的缘故,杨荣也第一次接触到了经济学的知识。

 顿时只觉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在此前的书籍里面,从不曾见过这方面的记载。

 但听太孙殿下讲来,又极为在理,于治理国家,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