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二百二十二章 发展的方向,大明科学院!

 朱允熥侧目望向他。

 杨士奇拱手道:“朝堂上确实有不少官员反对封国公,但他们越是反对,这个国公,越是非封不可。”

 “我大明多封一个或者几个国公,无足轻重。”

 “可对太孙殿下而言,则是极佳的立威之机。”

 “此番便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太孙殿下一言九鼎。”

 “亦让朝臣知晓,恩出于上。”

 “太孙殿下既然执掌朝政,封不封国公,封谁为国公,就能一言而定,轮不到他们来指手画脚。”

 事实上,刚听到朱允熥说谁造出蒸汽机,便封谁为国公的时候,杨士奇还以为这纯粹是朱允熥的权谋手段。

 在他看来,能不能造出蒸汽机不重要,他不知道蒸汽机的作用是什么,也理解不了蒸汽机的重要性。

 在杨士奇眼中,太孙殿下是通过此举告诉朝政,他的权力至高无上,不容挑战。

 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封任何人为国公!

 这正如赵高“指鹿为马”,虽然后人都唾骂赵高,但凡事需要一分为二来看,站在玩弄权术的角度,赵高此举无疑是极为高明的,他也正是越通过这些举动,掌握了朝中大权。

 至于治国无能,致使秦朝灭亡,这又是另一件事了。

 太孙殿下要接掌大权,需要立威。

 后来杨士奇才明白,朱允熥此举,并非玩弄权谋。

 但无论如何,此事既已许诺,并昭告了天下,便断无“悔诺”的道理。

 “日后再有什么发明创造,朝廷皆不必这般封赏,但这次不一样。”知晓朱允熥心中的顾虑,杨士奇又补充道。

 “言之有理。”朱允熥回过神来。

 诚如杨士奇所言,如果他公开宣告天下的事都悔诺没有兑现,那在天下人的心中,无疑将留下一个极为恶劣的印象。

 相比之下,区区一个国公之位,确实不算什么。

 日后再有重大发明,他并没有事先许诺,自然不用这般封赏。

 “是下官考虑欠周了。”赖文安醒悟。

 他对政治权谋这些东西,却是不甚太懂,远不如杨士奇。

 “若一定要封赏的话,有几个人都有较大的贡献,具体选谁,还需要细评。”

 朱允熥点头道:“你将他们所提的改进方案,都抄送给本宫,本宫要亲自审阅。”

 “待到蒸汽机制造完成,试验运行,鉴定通过后,朝廷便正式封赏。”

 既然决定要封赏,那便不能随意任性。

 这不仅仅是为自己立信立威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大明科技发展的未来。

 朱允熥心中已经在规划在大明创办新式学堂,乃至办大学的事。

 今日被封赏的人,日后将成为整个大明科学界的前辈,科学界泰山北斗般的人物。

 他们将教导更多的学生,带出数不清的徒子徒孙。

 如果这时候不卡好关,未来便会带坏整个大明科学界的风气。

 朱允熥对此自然慎之又慎。

 类似于后世那种太过高深的科学论文,他看不懂。

 蒸汽机原理和制造,改进方法等,让朱允熥自己去想,在工程上去实现,也非常有难度和挑战。

 可仅仅看别人提出的方案嘛,他作为接受过后世完整理工科教育的人,还是能轻易看懂的。

 好歹前世他也曾是理工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很多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但多少还记得一些。

 更重要的一点是,受过的科学训练并不会丢失。

 赖文安心中一紧。

 太孙殿下对于此事真的太上心了。

 大明也不知有多少大事,太孙殿下都只看一眼,便不再过问,交给有司官员处理。

 唯独此事,太孙殿下可是多次过问,如今又要亲自评定。

 “是!”赖文安连忙应声。

 “还有一桩事。”

 他的声音慢慢低了下去。

 “《科学》期刊按太孙殿下的要求,不断进行扩刊,招募的编辑,也越来越多。”

 “开始的时候,仅仅发行一本《科学》期刊,印刷量大,还有盈利。”

 “可扩刊之后,很多专刊的印刷量,并没有主刊那么大,需要的编辑人员却大幅度增加。”

 “如今,已渐渐有些入不敷出。”

 “下官以为,《科学》期刊的定价过低,应该涨价。”

 赖文安的语气很是惶恐不安,心中更忐忑无比,说话都结结巴巴起来。

 同样办刊物,人家《大明日报》盈利丰厚,养起了探听司和情报局,为太孙殿下做了不少事。

 可自己的《科学》期刊办着办着,竟然要亏本了。

 这让他深感有负太孙殿下厚望。

 如今之计,要扭亏为盈,也只有涨价一途。

 然而,《科学》期刊的发行价格,乃是太孙殿下亲自酌定的。

 当初,《科学》期刊第一期发行,引发抢购狂潮,黑市上涨成了天价。

 太孙殿下又亲自下令不断加印,将价格压下去。

 故而,赖文安也不敢自作主张去涨价。

 “那你觉得要涨多少呢?”朱允熥淡淡问道。

 太孙殿下没有责怪自己?

 赖文安心中一喜。

 “《科学》期刊与《大明日报》不一样,想要买它的人,即使价格高很多倍,他们也愿意购买。”

 “当初市面上一本《科学》期刊,价值数十两白银,仍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