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二百一十六章 大明头号经济学家——朱元璋!

 粮食吃的还是一样多的。

 毕竟,一个人吃不了两个人的食物。

 但每天赚的钱变多,却又确实能购买更多的粮食,能很轻松的养家糊口。

 如此一来,大家的生活自然就更好了。

 但这个逻辑,老朱总感觉哪里不对。

 若这样的话,为什么自己以前印发大量宝钞,却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那时候不是说物价飞涨,宝钞飞快贬值吗?

 想到这里,老朱不由得又问道:“大家的工钱都涨了,物价不会跟着涨吗?你们手中的新钞,它还值钱吗?”

 一名醉汉笑道:“那可没有。”

 他摇头晃脑,一边喝酒一边说:“以前朝廷胡乱印钞,造成宝钞印出来便不值钱,废纸一张。”

 “现在的新钞,可是实打实的真钱,能在大明银行换成银子,也可以去国库粮仓里面买到粮食。”

 “咱们拿的工钱多了,能买到手的粮食也跟着变多,粮食并没有涨价。”

 老朱眉头皱的老高,他有点想不通。

 略一思索,觉得应该是国库在赔钱卖粮。

 这是唯一的解释。

 但这难道不会潜藏危机吗?

 于是,便又问道:“那其他东西的价格?”

 “还能有什么其他东西啊。”醉汉笑道:“咱老百姓,头等大事,不就是买粮吗?只要粮价没涨,便一切好说。”

 “再说,其他的东西没涨啊,有不少还跌了呢。”

 醉汉掰着手指头开始数:“以前买一把菜刀三十文,现今还是这个价。”

 “以前的大鲤鱼一斤六文钱,现今也没变。”

 “以前的白布一百四十文一匹,现在倒是涨到一百五十文,涨了十文。”

 ……

 他一样样数着。

 大多数物品的物价,都没有什么变化。

 只有极少数上涨了。

 “来这酒楼里喝二两黄酒,一盘花生米,一共才八文钱,比我老家小镇的酒楼,还要便宜二文钱呢,还有,这里的酒楼,可比我老家高大上多了,哈哈哈。”

 ……

 老朱在一旁听他说,越听越是疑惑。

 此事真是奇哉怪哉了。

 怎么听他算起来,只有做工的工钱涨了,其他的物价,都没有多大的变化。

 这不合理,绝对不合理。

 夜色渐深。

 酒楼里喝酒的苦力们也终于一个个散去。

 他们明天还要干活,不能熬夜太晚。

 老朱看到掌柜的正在算账,便走了过去,不解问道:“咱在别的地方,去酒楼喝酒,少说也得三五十文钱,你这里才收八文钱,能有钱赚吗?”

 申城是新城,这间酒楼的装修非常之好,不亚于金陵城很有名气的大酒楼。

 虽然当了皇帝,但金陵城的大酒楼喝一碗酒要多少钱,老朱可是一清二楚的。

 八文钱,连金陵城大酒楼的门都进不去。

 在申城却能喝上二两酒,吃一小碟花生米,让老朱多少感到有些匪夷所思。

 掌柜的一边看账本打算盘,一边笑道:“咱们做生意,就讲究一个薄利多销,赚很多钱肯定是没有的,但多少能小赚一点,够养活一家子人就行了。”

 “你为何不涨价呢?”老朱反问道。

 开店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

 老朱可不相信,店老板是因为心地善良,才不涨价。

 “周围这么多的店,又不是只有我一家。我要是涨价,客人就全跑了。”掌柜的笑道:“老人家,我看你也是做生意,跑江湖的吧。”

 “现在做生意不比以前,在申城做生意也不比别的地方。”

 “以前只有商户才能经商开店,价格抬高一点,也是无妨,反正不会有人来抢生意。”

 “现在不行啦,太孙殿下革新制度,放开了经商的限制,谁都可以开店经商。”

 “我要是价钱收贵了,别人就该将生意都抢跑了。”

 “再说,如今的申城,正在四处动工修马路,盖房子,来这里的,都是卖力气的。”

 “剩下的便是码头上装货卸货的苦力工人,他们也没有太多的钱,喝不起太贵的酒。”

 “若是像金陵城那样卖酒,能卖给谁呢。”

 “多的咱也就不说了,您自个儿琢磨去吧。”

 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生意经,也算是一个“小秘密”,不会轻易透露给外人。

 掌柜的能与他说这么多,已经极为不易了。

 老朱陷入了沉思。

 他虽然不懂太多的经济学道理,但“薄利多销”这一点,还是明白的。

 酒楼的生意很好,来喝酒的人很多。

 若是开在金陵城,恐怕就没有这么旺的人气。

 “陛下,咱们明天去哪里呢?”

 回到客房,吉垣打来了洗脚水,一边给老朱洗脚,一边轻声问道。

 他要问好明日的行程,才好去通知蒋瓛做安排。

 老朱虽然是微服出行,但毕竟是九五至尊,为了安全,锦衣卫安排了近两百人随行护驾。

 可这么多人,全部挤在一起又显得人太多了,不方便行事。

 也有违微服私访的初衷。

 所以,后来老朱便令人员全部散开来。

 只留十几个精明能干的,紧紧跟在皇帝陛下身旁。

 余下的人则是乔装打扮,在四周及远处警戒。

 或是派人先行一步,探明情况,将可能的危险消除。

 故而需要先知晓行程。

 “哪里都不去。”老朱道:“你们不是说,咱不如那‘逆孙’会治国吗?”

 “这申城,就是那‘逆孙’花了大把的银子建起来的。”

 “咱想好好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妙。”

 “咱那‘逆孙’,到底是怎么治国的,是不是真的比咱高明。”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慢慢低沉了下去,用含糊不清,别人无法听到的声音嘀咕道:“咱就不信了,咱还能看不懂他治国的方略。”

 老朱是较上劲了。

 之前还想着教孙子怎么治国呢。

 眼下却自己竟然被孙子超过,反而成为了不会治国的那个人。

 他不服气啊!

 可看着申城百姓的生活,老朱又开始迷糊。

 看不懂,完全看不懂,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何百姓的收入,莫名其妙越来越高了呢?

 物价又为何没有跟着上涨呢?

 不将这个问题搞清楚,老朱寝食难安。

 当然,还有另一件事,新军是怎么用六千兵马平定草原,迫使恩克向大明投降的。

 这恐怕要等回到金陵,等张辅和朱能搬师回朝,才能真正弄懂。

 眼下先将申城的秘密都摸清楚。

 洗完脚,老朱走到窗前,拉开了窗帘。

 他们所住的客房位于二楼。

 楼板也知是何材料打造,坚硬无比,踩在上面,不似木板楼那般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而是如踏在地面上的水泥地板一般无二。

 窗户上皆是透明的玻璃。

 刚进申城时,老朱便被这里的独特建筑风格,尤其是所用的材料深深震撼。

 只不过,因为大明远征北元获胜的消息传来,因为心里纠结着自己治国水平到底行不行,故而暂时忽略了这一切。

 如今再细看申城的一切,顿时又有若一个“好奇宝宝”。

 “这些东西,那个‘逆孙’都是怎么想出来,怎么造出来的呢?”

 老朱喃喃道:“有好宝贝也不知道孝顺一下爷爷,还偷偷瞒着咱,造出了一个新‘申城’,哼……”

 他用手抚摸着透明的窗户玻璃。

 其实,在金陵的时候,老朱并非没有见过此物。

 只不过,在老朱看来,这种东西虽然好,但如此稀罕的宝贝,肯定造价不菲。

 故而,当有人提议将皇宫里的窗户都换上透明玻璃的时候,老朱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怎么能如此奢靡享受呢?

 太不应该了!

 身为帝王,当为天下典范,做天下人的楷模,应该生活简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