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八十六章 平常事!暗流汹涌,山雨欲来!(第2页)

 再或者某个贪官犯法,欺压良民,杀之以正国法,还百姓朗朗乾坤。

 ……

 这就是占领舆论的阵地了。

 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不起眼,初看很多人也多半不以为然。

 但长期宣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渐渐就会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一个朝廷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在造福百姓的印象。

 这一条至关重要。

 爱国教育,就要从这一点一滴上,开始慢慢入手。

 这个时代除了儒家读书人,大谈精忠报国之外,大多数老百姓只有很朴素的是非观,对国家朝廷没有太多的感情。

 所谓江山变色,无非是换一个皇帝而已。

 老百姓只图有饭吃,才不管那些呢。

 报刊上的宣传,就是为了慢慢培养老百姓们朴素的爱国观。

 让他们自发的拥护大明朝廷。

 使大明的统治进一步稳定和加强。

 而第四版则是最特殊一版,主要是报道民间的一些事,也包括低级官员如何办案,衙差如何行事……这就有喜也有忧。

 有宣传表扬,也有严肃批评。

 为了收集素材,朱允熥又引入了记者。

 他这样做,其实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

 那就是通过这些记者,来了解下面的情况。

 老朱有锦衣卫和检校,对金陵城和百官的动向,了如指掌。

 可他却缺少耳目。

 记者采访,就是一个很好的名义

 打着采访的名义,深入了解民情,了解官员的动向。

 也可以不说是采访,暗中了解。

 至于采访得到的消息,要不要刊发在报纸上,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反正,没有刊发在报纸上的消息,每日也会汇总,整理后向他报告。

 《大明日报》作为大明唯一官方许可向普通百姓发行的日报,加上又是用白话写的文章,写的还是极为有趣的事,比如皇帝的往事,朝廷的动向,民间的趣闻等等,因此,很快就深受无数百姓的欢迎和喜爱。

 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在议论这份报纸上刊登的内容和报道。

 报刊的每日印刷量,也在节节攀升。

 不多长的时间,已经由每天印刷一万份,到了每天印刷十余万份。

 这个数字,每天还在不断上升,不断刷新记录。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金陵城,总共也不过七八十万人口。

 一份每日印刷发行的报纸,竟能达到十万的发行量,可见其有多么恐怖了。

 这主要是因为金陵城的人口构成非常特殊。

 比如说,国子监监生就有六千余人。

 军队又有十几万人,外地来赶考且长期逗留的书生,来经商的商人,来完成朝廷轮班任务的工匠,又有十几万。

 这里面包含很多流动人口。

 他们当中的识字率比较高。

 监生,书生自不用说。

 便是出远门经商的商人,虽然不用多高的文化,却是必须要认得字的。

 有了大量的识字人群,就有了销量基础。

 这个时代的娱乐生活极度缺乏,能每日买一份报纸,看看上面的故事,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

 而且,金陵城内虽然只有七八十万人口,但整个应天府却足足有三百余万的人口。

 因为郊区还有大量的人!

 四文钱一份的大明日报,相比其他书籍,只能说是太便宜太便宜了。

 这就是技术的力量!

 要不然也不可能将价格压到这么低。

 随着印刷量的增加,需要的纸张和油墨也越来越多。

 大量生产之下,成本更是进一步走低。

 在巨大的需求刺激下,卖报纸也就成了一份非常赚钱的工作。

 城内卖报人太多,饱和了,很多人就将报纸贩往郊区去售卖。

 甚至还有一些从外地远来京城的商人,也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有些商人更是一次性便购买数千份报纸,准备运回外地去售卖,以从中牟利。

 至于报纸的时效性?

 其实这个时代的人,并没有那么在乎。

 谁会去管皇帝陛下的故事,是几个月前印刷出版,还是今天才发行的呢?

 能看就不错!

 在这几方面的作用相加之下,大明日报的销量,不断攀升也就不足为奇。

 一天印刷发行十万份,还只是因为现在办报纸的时间太短,规模扩张的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暴增的速度,根本就供不应求。

 要不然,恐怕不是每日十万份,而是二十万份,三十万份,乃至五十万份,一百万份了!

 以大明日报如今的火爆,那真是印多少,销多少!

 因为招募编辑和记者,增加了不小的开支。

 但销量的上升又摊薄了成本,使得四文钱一份的报纸,利润仍维持在两文半。

 至于免费送的。

 现在除了老朱那里,仍然每日免费送一份进宫之外,就再也没有了。

 官员们爱买不买,想要他再免费送,那是门都没有的。

 十万份报纸,即每天能赚二百五十余贯钱,按如今一贯一两银的兑换标准,即二百五十余两白银。

 一年算下来,足足有九万余两白银的纯利润。

 比他身为吴王每年领的俸禄还要高得多。

 而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发行规模还在不断的上升,呈指数级的增长!

 自从招募来一批记者之后,朱允熥对外面的动向,终于有了不少的了解。

 就在他忙着处理自身诸多事务的时候,这段时间,朝中已是暗流汹涌,山雨欲来。

 十月初一日。

 朱允熥已在府中养病十余日。

 朝政荒废,流言四起。

 这一日,献王朱允炆前来拜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