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七十二章 杨士奇的谋划(五千七百字大章)(第2页)

 “是不是秦王在幕后指使,未有定数。”

 “但无论是不是他,殿下眼下最大的敌人,并非秦王。”

 杨士奇的神色越来越认真,也越来越严肃,他盯着朱允熥的双眼,问道:

 “我听殿下自幼丧母,乃是吕妃娘娘一手将殿下抚养长大,因而与其感情深厚,可有此事?”

 呃……

 前身对吕妃的感情,确实应该还是挺深的。

 被她骗得团团转,玩弄于手掌之心。

 卖了恐怕还得帮她数钱。

 朱允熥暗暗想着,笑道:“昔日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后,以三千越甲吞吴。”

 “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我当时年龄尚幼,一应大小事务,皆操之于人手。”

 “从小由她抚养,她若有心制造意外,神不知鬼不觉的杀掉一个小娃娃,也是易于反掌的事。”

 “若不表现得对她感情深厚,恐怕我也早早就夭折了。”

 “如今时移境迁,我也脱离了她的控制,独立建府,便不可再同日而语。”

 杨士奇满脸诧异与震惊。

 他深深看了朱允熥一眼,神色间钦佩万分,赞道:“原来殿下生而有异,从小便懂得蛰伏的道理。”

 “倒是我杨某人小看殿下了。”

 “殿下真乃神人也!”

 朱允熥面不改色心不跳,躺着接受了他这一通奉承。

 杨士奇道:“既然殿下早就心知肚明。”

 “那我就好说多了。”

 “自殿下那日站出来,争储君之位,殿下所拦的,便是献王的路。”

 “恐怕他早已对殿下恨之入骨。”

 朱允熥笑道:“这是肯定的。”

 “不过,我这位二哥,从小就善于演戏,喜欢装出一副温文有礼,孝顺谦恭的模样。”

 “不知道的人,恐怕还以为他真是什么君子。”

 “就连皇爷爷,也差点被他的假面目骗过去了。”

 “他虽然心底里恨死了我,表面上却不会流露出来。”

 杨士奇轻轻叹道:“活在这世上,又有谁不演戏呢?”

 他站起身来,走了两步,回头道:“殿下目前最大的对手,不是秦王,不是晋王,更不是燕王。”

 “虽然这些藩王,手握大权,镇守一方,能号令千军万马。”

 “但他们对殿下的威胁,都不如殿下这位二哥大。”

 朱允熥闻言,不由想起文官集团对朱允炆的大力支持。

 朱允炆的身份,其实很特殊。

 她的母亲吕氏,乃是吕本的女儿。

 吕本是一名文官,曾经先后担任过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的职务。

 吏部尚书乃是天官,主管掌管官员资料及人事考评与任命,能决定很多官员的升迁,影响大量官员的仕途。

 礼部尚书虽说主管的是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等之类的事,但还有一项至关重要的权力。

 那便是负责每三年一次的春闱科举,因而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一个曾经先后担任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的人,在朝中的人脉,自是非常深厚。

 值得一提的是,吕本虽然是一个文官,但他却是凤阳人。

 与朱元璋是老乡。

 明初的政治势力,既有文武之分,更重要的,则是淮西勋贵与浙东集团。

 淮西勋贵是最早追随老朱打天下的人,在朝中势力庞大。

 虽然此前经过“胡惟庸案”的打击,一大批人被处死,但仍然有蓝玉、冯胜等许多人,根基依然深厚。

 而他们当中,大多是武将勋贵,文官极少。

 浙东集团就不一样了。

 浙东集团以刘伯温为首,基本上都是文官,极少有武将。

 虽然如今刘伯温早已逝世,其他首领人物也要么被贬,要么处死流放,或者已然生病老去。

 但同样,他们的势力还在,后继仍然有人。

 毕竟,朝廷要依靠文人治理天下。

 老朱也要平衡朝廷内部的权力。

 吕本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本来应属淮西勋贵里面的一员。

 却因为自身是文人,因而与浙东集团的文人关系密切。

 这样一个左右逢源,又位高权重的人物,其人脉之深厚,可想而知。

 而且,吕本没有儿子,仅有一个唯一的独生女,便是吕氏。

 吕本如今虽然不在了,但他曾经积累的政治资源,自然是全留给了吕氏。

 吕氏又是朱允炆的亲生母亲。

 这才有了文官集团对朱允炆不遗余力的支持。

 杨士奇沉声道:“献王对殿下的威胁,并不是他有多大的势力,多强的本事,而是因为他的背后,站着吕妃娘娘。”

 “而吕妃娘娘,恐怕才是殿下接下来,将要面临的最大威胁。”

 他的声音很低,特意压低了。

 尽管亲自检查过外面的情况,又有侍卫守得水泄不通,却还是下意识的将声音说得很低,唯恐有半分泄露。

 但这仅微弱可闻的声音,入耳之时,又变得响亮无比。

 只因所说的内容,太过于惊骇。

 屋子内烛光晃动,照映着杨士奇的脸。

 清晰可见的凝重。

 朱允熥轻轻咳嗽了两声。

 又一次动了动躺着的身体。

 “殿下依靠一个“孝”字,赢得今日朝堂之争。”

 “但吕妃娘娘从小将殿下抚养长大,她又是陛下亲旨扶正的太子妃。”

 “依礼法,殿下要侍奉她如亲娘一般无二。”

 “殿下要孝!”

 “那她便天生占据着莫大的优势,利用这一点来挟制殿下,易于反掌。”

 “或许,陛下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才在殿下站出来争夺储君之位之后,立即便找了一个借口,将殿下封为吴王,并令殿下独立建府别居。”

 老朱真的有这层用意吗?

 朱允熥也不敢确定。

 不过,老朱素来便老谋深算,真有这样的用意,其实也不奇怪。

 朱标在世的时候,老朱就让朱标对自己的贵妃行母亲之礼。

 朱标不服,老朱为此追着他打。

 吕氏早已被老朱下旨扶正,又抚养了他十几年。

 虽然不是他的亲生娘,但这个母亲之礼,还真就逃不掉。

 杨士奇继续道:

 “若殿下此刻还在东宫,没有迁居出来的话,恐怕已经铸成大错,难以挽回了。”

 “说到底,殿下如今才十几岁,尚未行冠礼。”

 “吕妃娘娘以母亲之尊,若有心为之,要设计陷害一个孩子,轻而易举。”

 “哪怕殿下如今已是吴王,更被陛下钦定未来大明帝国的继续人,却终究也逃不过一个“孝”字。”

 “孝比天大!”

 杨士奇的语气,短促而有力:“对方高举一个“孝”字,殿下便根本没有反击之力,连招架都困难!”

 他是读书人,对儒家礼法了如指掌。

 但正是因为理解,才更清楚它的可怕。

 朱允熥忽然想起了那个靖难之役中守卫济南的铁铉。

 此人就是靠着在城头悬挂朱元璋的画像,再写上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使得十几万燕军不敢开炮攻击,因而守住了济南城。

 在后世看来,这十分荒谬。

 两军交战,怎么可能因为一幅画象而不敢开炮呢?

 但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却是理所应当。

 毕竟,这个时代,孝比天大!

 谁也不敢背一个不孝的骂名!

 更何况朱允熥眼下还未行成年冠礼。

 放到后世来说,他是未成年,吕氏就是他的监护人,可以帮他决定,替他做主。

 他反而没有自主权!

 虽然这个时代有些不同。

 他毕竟是陛下亲封的吴王,哪怕只有十四五岁,也能自行决定许多事。

 但如果吕氏亲自站出来的话,那同样也是可以替年少的他做主的,甚至他反驳都没有用!

 母亲替十四五岁的儿子做主,天经地义!

 母亲若想害他这个儿子,那就有无数种办法!

 “陛下出身贫寒,少年时便父母双亡。”

 “因而对骨肉亲情,犹为看重。”

 “殿下与献王斗法,哪怕赢他一百次,也难以将他彻底搬倒。”

 “陛下不会允许。”

 “他终究也是故太子的儿子。”

 “但只要献王和吕妃娘娘还在,他们与殿下的夺嫡之仇,便不可化解。”

 “他们将始终是殿下最大的威胁!”

 “殿下纵使被立为储君,有孝字当头,依然摆脱不了这种威胁。”

 “除非殿下登临大宝!”

 “再或者殿下成年,行冠礼过后,吕妃娘娘才很难借母亲之名,再来压你。”

 “殿下如今离行冠礼,还有五六年时间。”

 “要顺利渡过这段时间,绝不容易。”

 “可舍此之外,又别无他法!”

 “除非……”

 他停了下来,而后望向朱允熥,双眸中射出两道精芒。

 杨士奇平静说道:“除非今日行刺你的人,幕后指使者是献王和吕妃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