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猛二师兄 作品

第177章 镇南王位的归属(加3,加4)4601字(第2页)

 永定帝三言两语之间,就将此事的功绩完全归结于李茂金头上。

 李茂金闻言,心中大喜,连忙谢恩:

 “陛下圣明,臣代所有阵亡将士及其家属,谢陛下隆恩!”

 李茂金退回队列,吏部员外郎正准备按照永定帝的吩咐提议免去楚南离镇南王王位时,工部尚书突然率先躬身出列。

 “陛下,臣亦有本奏。”

 “讲!”

 “陛下,臣近日巡视黄河沿岸,发现多处河堤年久失修,已显露出坍塌之兆。

 黄河乃我朝之生命之河,其安危关乎万民生计,不可不察。

 若遇洪水肆虐,恐将引发巨大灾难,百姓流离失所,损失难以估量。

 因此,臣恳请陛下速下旨意,调拨银两,组织人力物力,对黄河河堤进行全面修缮加固,以保我朝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工部员外郎言辞恳切,双手呈上早已准备好的奏章,其上详细记载了黄河河堤的现状、修缮的必要性和初步预算。

 永定帝双目扫过奏章,眉头紧锁。

 他深知黄河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也明白河堤失修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于是,沉吟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

 “黄河河堤安危关乎国计民生,不容忽视。

 朕命你工部上下务必全力以赴,制定详尽修缮方案,确保河堤稳固。”

 工部尚书连忙

应承,却又面露难色:

 “陛下,臣等已着手筹备修缮事宜。

 然则,户部不给钱粮。”

 他话未说完,但永定帝已知其意,转头看向户部尚书:

 “钱尚书对此有何看法?”

 钱尚书躬身出列,面有难色:

 “陛下,近来朝廷开支庞大,加之边疆战事频发,国库已是捉襟见肘。

 黄河河堤修缮,实乃当务之急,但……”

 永定帝眉头皱得更深,打断了户部尚书的话:

 “但什么?

 河堤若决,损失更巨,此等账目,你户部难道算不清楚吗?”

 闻言,户部尚书心中不爽,暗自咒骂。

 ‘特么的,这个账老子当然会算。

 但是国库到底有没有钱你不知道吗?

 你算算,你继位以来,为了把宫殿和皇城修建成你满意的奢靡程度,花了多少钱出去?’

 但他表面上却是表现出一副惶恐不安的模样,连忙再次躬身:

 “陛下息怒,臣并非不愿拨款,实则是工部要的太多,臣力有不逮。”

 钱尚书的话语虽然委婉,但谁都听出来他的潜在之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国库,没钱了!

 但工部尚书却不管这些。

 国库没钱是你户部尚书无能,但我工部的款项必须安排到位。

 否则,工部上下数千人,吃什么,喝什么?

 因此,工部辛尚书闻言,怒气冲冲地望向户部尚书。

 声音中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愤怒。

 “钱尚书,你欺我工部无人否?

 可以给兵部拨款,不能给我工部拨款,是何道理?”

 “我工部也可以不要户部拨款,但若黄河决堤,由你钱尚书负责!

 你敢吗?!”

 钱尚书闻言,脸色骤变。

 这个锅绝对不能背!

 “辛尚书息怒,在下绝无轻视工部之意。”

 然后,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对着永定帝继续说道:

 “陛下,臣有一提议。

 可否考虑暂时从各地商贾中筹集善款,或是发动百姓捐资修缮?

 同时,臣也会尽力在国库中为工部挤出更多的款项。”

 永定帝眉头紧皱,在众多大臣身上扫视一圈。

 老实讲,他对户部尚书有些不满意。

 但户部尚书是他亲手提拔上来的,非常听话。

 如果此时不挺户部尚书一把,必然会令想要靠近他大臣有所犹豫。

 因此,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

 “钱尚书的计策,虽不完美,却也不失为权宜之计。”

 接着,他将目光转向工部辛尚书,双眸中透出一丝严厉:

 “辛爱卿,黄河河堤修缮一事全权交由你工部牵头。

 但朕要求你们务必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黄河河堤成为坚不可摧的屏障。”

 “臣领旨!”

 “臣领旨!”

 钱尚书和辛尚书退回队列之后

 吏部员外郎本想出列启奏,眼角余光却发现自家顶头上司已经掏出了奏本。

 于是,他只能顿住脚步,静静等待。

 吏部左侍郎躬身出列,朗声说道:

 “陛下,臣有本奏。”

 “讲。”

 龙椅之上,永定帝有些无语。

 怎么今日一个个有这么多事情要上奏。

 “陛下,兖州太守遭遇贼子刺杀,死于任上。

 兖州大乱!

 因此,臣请陛下速速选派贤能之士,前往兖州接任太守一职,以安民心。”

 永定帝闻言,眉头微蹙,沉吟片刻后道:

 “爱卿所言极是,兖州之事确为当前之重。

 然则,何人可担此重任,诸位爱卿可有合适人选?”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静默。

 众臣面面相觑,皆在心中狂喊:别选我,别选我……

 太守职位,封疆大吏,固然令人欣喜。

 然官位重要,性命则更加重要。

 兖州太守已经连续三任死于任上,现在谁不都知道这个位子是个天坑?

 尤其是新任太守,上任之初,带着精兵一千,自己还是融血境武者。

 这种情况之下,任职不到一个月都被干掉了。

 这尼玛,谁还敢去?

 片刻后。

 信义侯缓缓步出群臣行列,恭敬地向永定帝施了一礼。

 随后声音洪亮,掷地有声地说道:

 “陛下圣明,臣斗胆进言。

 纵观朝野,论及才情兼备、文治武功皆有所长,且于地方治理上颇有建树者,非武安侯莫属。

 兖州乃我大夏重镇,百姓安危、边

疆稳固皆系于此。

 亟需一位德高望重、经验丰富之官员以镇之。

 武安侯文治武功皆为顶尖,定能引领兖州百姓安居乐业,巩固边疆防线,实为接任兖州太守之最佳人选。”

 此言一出,武安侯面色瞬间阴沉,心中暗自腹诽:

 ‘好一个老谋深算的信义侯!

 往日恩怨,我儿虽有过失,失手把你儿子打死。

 但我已付出代价,你亦曾表示谅解。

 如今却趁机欲将我阴死,真是个老银币!’

 然而,现在这种局面。

 面对信义侯的阳谋,他虽然不想去兖州,但又不能强行推拒。

 否则,必然在百官和陛下面前落了下乘。

 他极为不情愿的从队列中向外缓缓踱步,绞尽脑汁想应对之策。

 突然,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陛下,

 微臣闻兖州局势动荡,贼影偷偷,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

 臣心甚忧,恨不得即刻奔赴前线,以血肉之躯扞卫我大夏疆土,护佑万民安宁。

 然,臣亦有自知之明。

 我之生死是小,兖州乱局平定是大。

 臣下虽略有谋略,但比之一人,不亚于天地之别。

 故,有此人在前,臣之米粒之珠不敢与皓月争辉。”

 “哦?”永定帝眉头一挑,问道:

 “武安侯欲举荐何人?”

 “臣!

 举荐镇南王楚南离以王爷尊位坐镇兖州,平定兖州之乱!”

 喜欢人间摄政王,横压天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