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昊点了支烟,说道:“各位,你们有什么建议尽管说,虽然莉莉丝经过建模模拟出了两种可行方案,但如果有其它方案的话,也请大家多多指教。”
过了好一会,一名老专家抬起头对陈昊道:“陈工,人工智能给出的这两种方案,第一种的可行性验证其实现在就能做。”
“现在就能做?”陈昊一愣,问道:“您说的是靠激光打过去?”
“对,如果有这颗黑洞详细的运行数据,是可以在太空城附近用超级激光阵列直接打过去的,耗能的话,大概也就是一间核电厂的发电量。”
陈昊听完微微点头,问道:“激光的散射度能保证吗?毕竟这是2亿公里的距离。”
“散射度大概要到几十公里,但依旧可以保证足够的能量供应。”专家道:“现在的的金刚石激发激光已经非常成熟了,如果金刚石打磨的更精细,激光的散射度还会进一步降低。”
“回头把图纸给我,我看一下。”陈昊现在锻炉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随时都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
虽然目前锻炉已经没有了等级,制造东西也不会有任何经验增加。
但对质能转换这个新功能本身,陈昊觉得还是有必要再多使用一下,多练练。
理论上讲,只要有精确度足够的图纸,陈昊甚至能制造出原子级精度的设备。
但现在正因为陈昊对质能转换功能的不熟悉,他只能靠锻炉自动生成,无法靠自己的操作进一步提高精度。
“陈工,还有个问题需要解决。”陈昊决定将图纸要过来看看,旁边的一名工程师推了推眼镜,面露难色。
“根据莉莉丝的观测,整个黑洞的视界面只有一颗篮球大小,那么小的黑洞,我们是无法观测到的。就算它爆发了喷流,也只能看到喷流喷出后的闪光,对黑洞本身的观测非常困难。”
“你的意思是无法察觉到它的质量增长吧?”
陈昊摩挲着下巴,这还确实是个问题。
天体之间的质量增减主要靠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测量,并不是简单的“上秤称一称”。
这种靠相对运动来测量天体质量,在遥远的地方观测,只能测算出个大概。
在天文学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数量级是正确的,那这个数据就有意义。
比如一颗小行星,经过测量后质量为1亿亿吨和9.9亿亿吨其实并没什么差别。
虽然实际上差了将近10倍,但只要数量级没错,那就不算失误。
这种天文学特有的“狂野”在平时研究过程中还看不出什么影响,可到了陈昊这里就要了命了。
黑洞每个月的质量增长听起来很多,可实际上也只有百分之几。
之前莉莉丝放在黑洞旁的望远镜在时,尚且可以获得比较精准的数据。
现在望远镜在上一次超级喷流爆发中被毁掉了,陈昊他们根本不知道黑洞现在到底质量增长如何了。
测量不出质量增长,就没办法确定脉冲激光打上去到底对黑洞的影响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