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以退为进

 海底地下城,早在黄金年代就有类似的设想。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应对不断变暖的全球环境,而提出的一种移民方案。 

 在黄金年代末期,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多发,华国甚至出现过“大寒”节气北方气温在零上的神奇场景。 

 针对这种情况,很多专家建议修建海底城市,从而躲避不断变化的极端天气,同时还能减少碳排放,延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这种技术也非常成熟,毕竟人类修建的海底隧道都有无数条了,在靠近大陆架的浅海床上修建海底城市,也是非常合理的一种思考。 

 不过有人类生产就有污染排放,因担心修建海底城市后破坏海洋环境,这种设想遭到了很强烈的反对,最后无疾而终。 

 可到了末世,这种方案再次被提出,并引起了一大堆人的强力支持。 

 破坏环境这一说已经不存在了,全球寒冬、阴云导致陆地和海洋动植物大批量死亡。现在海中可能还有一些少量藻类和浮游生物还在存活,剩下的大型生物早就因食物链崩溃死在了海洋之中。 

 没有了环境因素的影响,海底地下城的优势就一下显现出来。 

 水的密度在4度时最大,再加上海底的热泉、火山效应,在厚厚的海冰之下,是相对温暖的海水。 

 到时候人类完全可以生活在海底城市,通过海水净化和可控核电站提供能量,从而实现永久生存。 

 这种思路不能说错,但陈昊对此却不置可否。 

 自从在小行星带发现黑洞后,他就一直在思考黑洞与两颗降临蓝星的陨石的关系。 

 从天体运行的角度讲,黑洞的存在确实会影响小行星的运行,甚至会给失控的小行星进行引力弹弓加速,让它加速撞上蓝星。 

 如果用这个理论解释的话,确实能说通为什么蓝星在短短几年内两次遭受小行星袭击。陈昊苦苦思考的小行星迷题,算是有了个不那么完美的答案。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颗黑洞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人类从18世纪对小行星带进行观测以来,从未听说过那里有一颗黑洞。 

 黑洞的形成,是超巨型恒星死亡爆炸后的遗骸。只有远超太阳质量的恒星,才能通过强大的自身引力压缩形成黑洞。 

 可目前小行星轨道上的微型黑洞只有土星质量,甚至还不如它的邻居木星。 

 这种行星“坍缩”成黑洞的现象简直闻所未闻,陈昊搜集了无数的理论,甚至还询问了锻炉,都没从理论层面找到依据。 

 既然自然状态形成不了,那就很有可能是人工制造的。或者说,是某个智慧生命“做”出了这颗黑洞,放置在了小行星带。 

 想到这里,陈昊手一抖,被烟烧了一下。他丢掉烟头,身上一阵阵发冷。 

 这还是陈昊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他隐约觉得有一张大网笼罩着蓝星与人类,仿佛下一秒就要收网,将蓝星与人类一网打尽。 

 看来暂时还不能过度反对海底城市的计划,要不然我上哪弄那么多熔炼经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