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旅者 作品

第199章 科举

 “多谢大师在陛下面前替晚辈美言,才保住了晚辈一家老小的性命。”得到圣旨任命的加西奥斯非但没有任何怨言,甚至还对贝洛瓦尔感激涕零。毕竟先前反对变法就属他蹦跶的最欢,陛下没一刀砍了他或是直接贬为庶民都已经是法外开恩。  现在却让他跟着贝洛瓦尔去威尔德林地开疆拓土将功折罪,无疑是莫大的恩泽了。  贝洛瓦尔尴尬苦笑道:“好了,好了,你先起来,真要感谢你先谢陛下念在多年旧情法外开恩吧。此次去威尔德林地拓荒可不是什么美差,你可不能再让陛下失望了。”  “晚辈明白!”加西奥斯拍着胸部保证道:“晚辈这就去调集族中所有力量追随大师您左右。”  “错了,不是追随我,是为陛下开疆拓土!”  “对对对,为陛下开疆拓土!”  随后贝洛瓦尔又带着圣旨去见了其他几位戴罪之臣,而得到圣旨的大臣们无不对陛下的仁慈感恩戴德。  毕竟前天晚上那几场大火可是让城中许多大臣几宿都夜不能寐,现在终于得到了戴罪立功的机会自然让他们长舒了一口气。  至于朝堂上空缺出来的位置,逐日王心中早已有了合适的人选,趁机进行了一番人事调动,提拔了一大批年轻官员。  数月后,当卢恩刚回到银月城就先被贝洛瓦尔拽走灌了几大缸美酒,顺便从他手中敲诈走了诸多开荒物资,随后又被逐日王召进宫里商议第一届科举选拔的具体细节。  几天后,银月城里的所有新闻媒体都开始连篇累牍的播报有关新法科举制的政策,务必让每一个平民都能明白这科举制是项利国利民的万世良策。  虽然新闻一出各方势力态度不一,但学院里的学生们却兴奋了,毕竟这科举制等于是向他们重新打开了一道上升通道,这可是千年以来都未有过的天赐良机,能不能把握住就看他们自己的努力了。  -----------------  “大公,卢恩大师回信了!”大总管特雷福·马特奥一脸兴奋的小跑进书房,将一封密信呈递给米奈希尔大公。  “好,快给我。”米奈希尔大公立即接过密信拆阅,看完后脸色却是阴晴不定。  特雷福察言观色道:“大公,可是卢恩大师不赞同我们与皇室的联姻?”  “不是。”米奈希尔大公摇头道:“卢恩大师对我们的联姻计划表示了赞同与祝福,只是最近奎尔萨拉斯的朝堂上出现了重大变故……”  “啊?!”特雷福惊愕道:“可是大师他有性命之忧?”  “这倒不至于。”米奈希尔大公叹气道:“只是今后我们与奎尔萨拉斯的关系可能不会再像以前那般亲密无间了。”  来自银月城的惊人消息很快传遍了人类各国,各国贵族很快都知道了逐日王为了推行新法将整个朝堂上下几乎清洗了一遍,许多千年贵族门阀直接被发配到东威尔德的蛮荒山林里拓垦开荒。就连一直深受逐日王器重的卢恩大师也被波及,虽然没受什么苛责,但却也被撤去了皇家顾问头衔,然后重新赐封了一个‘工农产业大臣’的莫名其妙新头衔。  所以各国贵族一致认为银月城的朝堂上肯定爆发了极为激烈的政治风波,远不是新闻频道里不痛不痒的寥寥几句人事调动那么简单。  而在这波舆论风潮中有关科举制的新闻反而不那么引人瞩目了,毕竟血统论是贵族制的根基,哪怕有聪明人发现了其中巨大的信息量也不敢到处宣扬。而更多人则认为这所谓的科举制不过是换种方式从小贵族中选拔人才,毕竟这个时代只有贵族才能读得起书,那些底层平民能学些简单的算术题可能都要倾尽家财。  “学院扩招?奖学金?成绩优异者每年最多能领到皇室资助的一千金币!?”逐日王捧着卢恩呈递的奏折,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真实目的。  “大师,这项新政是否太激进了?朕并非心疼这点小钱,而是担心那些学子们会反对扩招,毕竟蛋糕就那么大,吃的人多了每个人能分到手的也就变少了。”  激进吗?若不是时机未到,卢恩甚至都想放开种族限制,放任外族人才也能来奎尔萨拉斯留学。  卢恩淡笑道:“陛下无需多虑,只需在后面再添加一条:凡是获得奖学金者可优先获得皇室推荐进入各大公司成为实习生,若参加科举高中可缩短进入皇家枢密院深造的时间,提前委任官职!”  “还是大师高见,哈哈哈。”  一周后,在无数学生翘首以盼下详细的科举考试流程终于新鲜出炉。  整个考试时间总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三天,第一天考策论,第二天考魔法数理,第三天考行政。  第二阶段按照成绩高低择优录取前一百人赐封皇家学士荣誉头衔,并获得参加御前殿试资格,由逐日王亲自出题考校所有人才。  最后再由逐日王钦点出得分最高的三十人进入皇家枢密院深造,成为王国官员储备人才。同时这三十人会按照评分高低分选入榜,其中末尾二十人入选铜榜赐封男爵爵位与封地,中等七人入选银榜赐封子爵爵位与封地,最高分三人则是金榜题名并分别赐封状元、榜眼、探花专属荣誉头衔,等同伯爵爵位。  特别说明: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只有获得奎尔萨拉斯王国各大学院毕业证的学生才有资格报名参加。并且每名报考人员都将会经过严格的背景审查,凡是有过刑事罪罚包括直系亲属罪犯在内之人一律剥夺参加科举资格。  皇榜一出,举国轰动。  上至高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街头巷尾无不在热烈讨论着这科举新制度的优劣细节,形成了一股巨大的舆论风潮。  这个时候各家新闻媒体开始下场引导舆论,将质疑者的声音很快压制了下去,同时也将整个科举制度中的几处不起眼的细节给掩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