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谐音为“交子”,在种花家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新旧交替、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而在北方人特别是东山人心中,饺子更是有着很特殊的地位。
后世有人编出了笑话,说东山人除夕的饭食是饺子,初一是饺子,初二初三一直到十五都是饺子。
甚至还有外地媳妇儿第一次到东山,婆婆只招待了饺子没有炒菜的段子。
其实这都是谣传,饺子是东山人招待客人的高规格礼仪不假,但除夕夜的饭桌上也是有别的菜的,要不然你让家里的老爷们怎么喝酒啊?
所以到了除夕这天,老李家的大小媳妇儿就都挤到厨房做菜去了,
如果说去年大家第一次团聚的时候,韩春梅母女还有点不太适应,但是今年韩春梅和傅依若经常接触,双方就自然多了。
吴菊英负责指挥,傅桂茹、韩春梅主力厨师,文乐渝和李娟、李莹、傅依若充当打下手的小学徒,忙忙活活欢声笑语,和谐融洽的不要不要的。
至于老李家的男人,今天是不下厨房的,因为他们有着更重要的任务——放炮!
八八年的除夕可不禁烟花,从天色擦黑开始,叮叮哐哐的鞭炮声就响了起来,紧一阵缓一阵的还挺有节奏。
后世有一段本山大叔在废墟中过年的短视频挺火,就是哪怕再穷、再难,年关三十这天也得换二斤白面包一顿饺子,掏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钢镚,也得买半挂鞭炮。
其实人们吃那口饺子不是嘴馋,放半挂鞭炮也不是为了听那个响儿,大家只是在激励自己,让自己在这大过年的日子里也攒着劲儿,把明年的日子过的比今年更好,以后越来越好。
所以鞭炮跟饺子,在那个年代是等同重要的东西。
甚至于谁家的鞭炮放的多,谁家的日子就过得更好似的。
老李家今年的鞭炮就买了很多,李忠发、李开建、李野一家三代,一人带着一个小孩子,开始传授放鞭炮的经验。
八九十年代的小孩子,怎么能不会放炮呢?必须要从小培养。
“看见这个芯子没有?胳膊伸长,用火头顶上去,听到滋的一声,就回头赶紧跑”
“这还没点着呢!你怕什么呀?”
爷爷李忠发带着小孙子李佑安,手把手的教他用燃烧的香头去点二踢脚的引信,
可惜这孩子别看在三个孩子里面年龄最大,胆子却最小,还没点着引信就开始捂耳朵,燃烧的香头差点儿把貂皮帽子给烧掉了毛。
这可让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李忠发非常不满,这个小孙子眉眼长的特别像他,但这胆子却不知道随了谁了。
“小宝儿,你给老爷爷放一个!”
李开建把自己的孙子推了出来,让他给李忠发展示一下。
但是小宝儿咔吧咔吧眼,连燃放的意思都没有,转身就把妹妹给拉出来了。
“你去点。”
我勒个去!
你做哥哥的怂恿妹妹先上哇?
咋滴?反正小叔叔都怂了,你这当哥哥的怂了也不丢人是不是?
但是年龄最小的小兜儿却最来劲儿,两眼放光的就冲上去了。
“我来,我来”
小兜儿别看是女娃儿,胆子却是最大,得到允许之后早就按捺不住的亲自上手了。
她拿着一根长长的线香,撅着小屁股伸长胳膊,根据刚才老爹教授的姿势,用红色的香头在引信上蹭来蹭去,终于点燃了二踢脚的引信。
然后这小丫头只是往后跑了两步,就瞪着眼睛看着那个二踢脚,眼看着它发出“砰”的一声,然后无影无踪。
“砰~邦~”
“咯咯咯咯~”
小兜儿咯咯咯的笑了,一边笑还一边蹦,可把她亲爷爷和老爷爷高兴坏了。
“诶呀!原来他俩的胆子都长到小兜儿身上了啊!”